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高校师生情感缺失的现状看大学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饶国慧

  摘 要: 高校师生间情感缺失是当今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师生间了解的匮乏、沟通的欠缺、教与学的被动、教学管理的松散等都是师生情感缺失的表现。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其群体广泛性、教学权重性及外语学科本身特殊性决定了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对弥补师生情感缺失、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方面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可从课内、课外两方面着手,增进师生感情,实现情感互动,改善高校中师生情感缺失的现状,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高校师生 情感缺失 情感互动 情感交流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高级阶段,无论在教学场地、校园设施、师资配备,还是知识细化、学术储备及文化生活各方面,相对中小学而言都有较大幅度提升。然而高校中师生情感缺失却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
  师生双方情感就是指师生在教学中双方互相产生的情感体验。罗杰斯曾高度强调教学双方的情感体验,他在《学习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一书中指出:“这种有意义的学习的发起,不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术,不依赖他在该领域的精学博闻,不依赖他的授课计划,不依赖他对视听教具的运用,不依赖他的授课和演示……众多的书籍……促进意义学习依赖于促进者(facilitator)和学习者的彼此的情感体验。”[1](Rogers,1994)
  针对大学英语这样一个情感体验关系大、教师影响力强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和师生情感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对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双重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师生情感缺失的现状及表现
  据《中国教育报》对北京几所高校的调查[2],对“你现在是否有和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们回答“基本没有”的占41%,“有,但很少”的占49%。在殷红等2007年发表的文章中[3],其问卷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二者之间沟通次数太少,一门课程结束后,许多学生都从来没有和专业老师交谈过,很多老师都不认识自己上课班级的学生。我作为高校教师也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在四个班合计163人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和教师情感沟通充分的学生只有31人,仅占总人数的19%。觉得自己和教师情感沟通欠缺的有68人,占总人数的41.7%,而在这部分学生中乐意主动和教师沟通的只有35人,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学生虽然意识到了师生情感欠缺却选择无动于衷。以上调查虽然在样本数量和范围上都有局限,但说明就学生体验来看,和教师的情感状态并不理想,沟通的愿望并不强烈,从侧面上印证了高校师生情感缺失的状态。
  从教学安排来看,“上课聚首,下课走人,互不打扰”几乎成了高校一种常态。从师生关系来看,那种尊师爱生、相互依存的感人场面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为了各自利益而教和学的实惠场面[4]。很多高校学生都信奉:“怎么教是你教师的事,怎么学是我自己的事,相安无事就是最好的事。”不少高校教师也无奈地想:“我只要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好坏是学生个人的事,与我无关。”从高校课堂教学来看,很多高校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满足于及格了事。课堂上的学习相当被动,一般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麻木地听。从教学管理来看,一些高校教师,尤其是非专业学科的高校教师对教学管理怀有一种矛盾心态:不管吧,会纵容学生,放任自流;管吧,又怕学生觉得自己“多事”,招致反感;就算管;有的学生也不当回事儿,做面子应付过关。教师处于一种“想管又不敢管,管又不一定管得好”的尴尬状态。
  三、大学英语教学对弥补师生情感缺失的重要性
  (一)教与学群体的广泛性
  大学英语是高校必修基础课,就是不管什么专业,几乎所有学生都得学。随着逐年来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按一所高校所有大一、大二学生总数来算,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也同时决定了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巨大比例。在高校教师中,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往往是位居前列的。作为一门涉及如此多师生群体的课程,其对师生情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教学安排的权重性
  从教学安排上看,大学英语的课程一般一周4―6节,学长两年,这在专业分科比较细化的高等教育中已算较多,所占学分也比较重,甚至超过了一些专业课程。这也足见高等教育对大学英语的重视。比起其他课程教师来说,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较多,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得多。众所周知,高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主要集中在课堂,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对促进高校中师生情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外语学科的特殊性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与情感的关系更为密切。Stern曾指出:“情感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至少与认知活动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5]。”就学生而言,他们在缺乏真实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克服母语转换成英语的心理障碍,并且在实际转换操练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失误或差错。对大多数人而言,英语学习都是一个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过程。既有不得要领的困惑,又有茅塞顿开的兴奋;既有顺利过关的喜悦,又有功亏一篑的沮丧;既有表现出色的自豪,又有发挥欠佳的懊恼。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必然对英语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带来波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上的互动,能够激励和感染学生,调整学生的心理情绪,从而对英语学习乃至其他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增强师生情感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的情感互动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培养最直接的场所。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在促进高校师生情感方面的重要责任,要摆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的消极心态,而应把每堂课当做是自己在教学路上和学生一起探索的一步步征程来认真对待。另外,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师有积极性也不够,尤其是像大学英语这样的课程,舞台上的“独角戏”对教师而言很辛苦,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是师生双方热情参与的“情景剧”。虽然语音、语调、语法和语言表达是语言类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形式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是大学英语教学趣味性、生动性的保障。普通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示范、模拟讲解、情景演示等都是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借助现代化的手段,电脑多媒体已进入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信息量丰富的课件、生动的音频、视频资料,都是提高英语兴趣、活化课堂的好助手。还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时也要“投其所好”,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英文歌曲、英文游戏、英语流行语、英语表演剧等,让他们感到英语的实用性和乐趣。除此之外,一些课堂细节诸如大学英语教师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肯定的赞许、一下鼓励的掌声都可改变课堂沉闷的氛围,缓解学生焦虑,成为促进情感的调料。
  (二)增加大学英语师生课外情感交流
  师生情感交流不限于课堂,课堂外的情感交流亦很重要[6]。课外的情感交流不仅能够弥补因课堂时间有限而带来的交流不能或不充分,更能增进师生感情。然而,课外沟通却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培养的薄弱环节。就学生而言,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80、90后,他们往往个性鲜明,喜欢追逐社会潮流,我行我素,不受约束。不少高校学生担心和教师的过多接触会成为他们的束缚。就高校教师而言,除了教学,对自身的科研素质也有更高要求。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座谈研讨等也是高校教师的必修课。很多高校教师忙于自身学术,缩减了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时间。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大学生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和就业压力,对教师认可度和信任度的降低,不愿花更多时间和工夫与教师进行课外情感交流。

  对于大学英语这样一个外语学科,很多学生畏难情绪重,过级压力大。不仅课堂上缩手缩脚,课外就更是无所适从甚至置之不理。大学英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以一颗真诚的心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有情感的投入而不是简单的解决疑难。其实,课外交流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内容并不完全拘泥于学习。除课后答疑、单独指导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对面谈心、关心学生的生活、参加学生班级活动,如比赛、辩论或社会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网上交谈或电子邮件也是课外沟通的有效方式,既方便快捷又拉近距离。很多学生觉得网上比面对面交流更轻松自然,又保护隐私,尤其适合一些比较害羞内向的学生。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对促进高校师生情感交流,改善高校中师生情感缺失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师生双向的输入输出才能成为情感的载体,但在这方面,高校及高校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作为新生们最先接触到教师,英语教师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整个教师群体的看法,而且学生步入高校后,很容易出现浮躁的情绪,丧失学习目标,在适应新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正是需要有人加以引导的阶段[7]。大学英语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出击,对学生关心爱护,一点一滴的细节都可以是情感的累积。让他们克服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提高兴趣和自觉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英语学习。除了课堂教学,强化课后交流也是弥补情感缺失的一个重要环节。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格尔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畅销书《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提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在以往的教育还是在目前的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8]。相信通过大学英语教学的情感互动,大学英语教师用心中的爱,用行动的真诚,一定可以填补情感的空白,实现师生情感的互动,创造更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Rogers,C.R.& Freiberg,H.J.Freedom to Learn(3rd Ed).Columbus,OH:Merrill/Macmillan,1994.
  [2]卢丽君.新时期大学师生关系评点[N].中国教育报,2004-9-10,(10).
  [3]殷红,汪庆春,李良.高等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140.
  [4]谢斌.试析高校师生情感的失落[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80-83.
  [5]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6]律璞,侯红梅.高等院校师生情感交流之途径探析[J].消费导刊,2007,(12):154.
  [7]许静.大学英语教师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高教研究,2006,(11下旬):23-24.许静.大学英语教师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文教资料,2006,(33):23-24.
  [8]Goleman,D.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New York:Bantam Books,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