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丽艳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做了很大的调整,重新认识和确立了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纲要》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学习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运用技术的能力。
  其中,“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出发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是一门学术性和研究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而小学数学主要是把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原来的知识结构上进行重新组合。
  一、“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特征
  1.全面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要有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才能更好地激活思维;学生对要研究的数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数学的内在联系很密切,每个知识点不能独立分开,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要发现一个问题或研究一个问题,每一个知识环节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知识的全面性。
  2.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它的提出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研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对数学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学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学生应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的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第三,在课题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索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方式等组织方式;第四,在课程研究过程中要遵循“亲身经历、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对学生的课题加以有效指导。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自己的探究的课题,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总之,教师要担负起指导的责任,把有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2.恰当调节课堂气氛,做到“收放自如”。
  一个真正成功的教师在调节课堂气氛时能做到“收放自如”,一堂真正成功的课是动静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因为学生具有好动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如果教师不能控制好课堂纪律就很容易让课堂失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反应能力要强,因为学生的思维时常会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中,他们会提问什么问题是难以估计的,如果教师的水平不高,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也难以使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下去。
  3.防止研究性学习泛滥,要把握好“度”。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和课程设置不能够泛滥,要把握好度。“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要交替使用,毕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教师不能打着“研究性学习”这个旗号,就把任务全部推到学生的身上。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的原始掌握采用“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更为恰当。在知识已经掌握的前提下,进入发散思维阶段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相对会减轻学生的负担。在研究型课程里还要顾及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不要把研究性学习变成优等生的专利,不要把后进生和中等生排除在外。
  三、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打破以前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概念。就人的发展来说,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以前的学习方法都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可以说根本没有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授课模式。在“接受性学习”的统治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很大抑制。学生只能是被动学习,没有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说、多做。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应该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2.活泼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也具有严谨性,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摆脱只有老师自己一个人讲的尴尬,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也增强。学生在自己创造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研究问题时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提示,让学生明确方向,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