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激妙引,成就课堂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凤莲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因此,教师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问题。
  1.创新导入
  指教师设计出具有创新思维价值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后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在创新中完成对新课的学习。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导入: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家”字,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后,大胆想象,发挥创造性,结合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和金钱关系的主题,把七个家庭成员巧妙地组合在这个“家”里;有了于勒的钱财,这个家显得和睦、温馨和稳固。有了于勒的大力支撑,有女婿的紧紧依附,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美满的大家庭。然而,事实上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告诉我们所谓的“亲情”只能是置于金钱之上的。没有钱,长脚的女婿自然更是随时可能迈出家门。
  这个导语的设计始终让学生处于紧张而有兴趣的思维状态,既要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提炼的抽象思维,又要进行扩展的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这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较为完美的结合。这样“新”“巧”的导入设计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保持高频思维的吸引力。
  2.悬念导入
  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
  例如《论求知》一课的导入:上课一开始,我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然后,我在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我说:“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在学生认为我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我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思考。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的意料,或展开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饥渴和兴奋,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进而促进期待状态和探究行为的产生。学生急于寻求答案,读课文的积极性大为高涨,从而使课堂教学由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直接导入
  指教师不用借助其他材料,只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的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明其意”的一种方式。
  可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例如教《邓稼先》,上课伊始我就出示邓稼先的照片,让学生谈对他的了解,随后引读:“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课文导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吧。请大家读课文,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直接导入法又叫“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题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可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境导入
  指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绘画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
  例如教《听潮》,一边在磅礴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一边播放“海睡”“海醒”“海怒”幻灯片,并伴以海潮涌动、拍打岩石的音响。教《“友邦惊诧”论》,放映帝国主义侵华的资料片,使学生认清“友邦”的丑恶嘴脸。
  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具有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当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处于极致时,学生的认识功能也发展到极致,教师的教授能力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会达到忘我的状态。
  5.温故导入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方式。
  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会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学生纷纷抢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巴普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旧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因此,在导入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