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物理实验教学阻力的剖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素兰

  摘 要: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剖析,以引起同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实验教学的关注。
  关键词: 物理实验阻力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新课程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把创设一种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看成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互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考试“考”实验的状况弱化了实验教学的教育目的,为它走上应有的轨道增加了阻力。
  1.包办代替,实验形同虚设
  新课程创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的过程,是彼此交流情感与观念,达成共识,达到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师生是平等、相互、研究型的共同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设计呆板,对待实验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实验中学生应该得到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被老师设计完整、讲解清晰的个人实验所代替,也不能体验到通过合作互助探索新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包办代替的实验,表面上是达到了“真理”的彼岸,却抹杀了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如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在一次随堂课中,任课老师只把它作为演示实验进行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记住结论就可以了。虽然教学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能还会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但如果这个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就会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贯通、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体验机会。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协作互动可以加速个体的知识建构,通过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可以集智取长,共同提高。换句话说,通过协作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就能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从而加速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实验是学生学会合作与交往的有效途径,也符合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主体人格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价值理念。
  2.重智轻行,实验可有可无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对升学指标的片面追求,在教学中造成重知识传授轻实验操作,错误地认为做实验浪费时间,学生不会动手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因而出现了实验能少做的尽量少做,不考的坚决不做。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物体的颜色、显微镜、望远镜等”学习内容,中考不作要求,较多的老师在教学中对这些内容敷衍了事,连演示实验都不做,更不用说做学生实验了。殊不知,这些内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精神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探究能激发和控制人们对事物的注意过程,以及在得出结论、确定新的调查对象、采取行动及出现更好结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概念和态度的反映和重组。知识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在探究的物理环境中,应通过体验去创造知识,通过感官的相互作用去获取知识。
  应该看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有着许多优点,它能再现物理过程,模拟不易言表的、危险的物理现象,在声光电的交互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运用它,不能过分地追求和依赖多媒体教学,或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替代学生动手实验,省略学生探究的过程,错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机会。
  3.自身不硬,实验效果欠佳
  心理学认为建构和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合作互动关系,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基本条件。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师生互动能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行师生互动,感染和影响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氛围。新教材中,安排学生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能否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会质疑与思考是关键。若教师对教材缺乏专业精神,不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会影响到教学中对实验的设计与操作的能力,缺乏设计、改进实验,以及排除故障的创造性能力,自然也影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还有的教师走入了另一种误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无需教师的指导,放任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会导致学生实验的漫无目的,其结果要么得不到正确结论,要么实验探究半途而废。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就出现老师让学生明确了探究方法后,不作任何指导,就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就有很多小组不知道怎样去控制变量、搜集证据,几乎所有的实验小组都没有搜集到正确的数据,从而导致了实验的失败。这表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需教师自身实验素质的提高。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的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甚大。有的教师能认真备课,但不认真备实验,对仪器能否正常使用都不甚了解,新仪器正确使用的方法也没有完全掌握,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估计不足,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依赖配置,实验资源匮乏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要求学生探究的内容特别多,几乎每堂新课都有,而实验室器材有限,很多实验器材需教师亲自动手制作。可有的教师过分依赖现有配置器材,不愿挖掘课程资源,往往有仪器设备就做,没有就不做。使课程中较多的探究实验得不到落实,学生也失去了动手实验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其实,很多实验的取材非常方便。如利用易拉罐可制作针孔照相机,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研究及惯性实验;利用吸盘证明大气压的存在,估测大气压的值;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玻璃、铁钉或废钢条、塑料、小木块等可以探究物质的硬度;利用学生美术课使用的颜料可以探究颜色的混合等。只要教师积极地去挖掘,日常生活中能利用的材料很多。
  在现代物理教学论中,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的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观察实验的素质、实验思维的素质和实验操作的素质。其中实验思维素质和实验操作素质表现在设计和完成实验中,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素质的反映。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将阻力变成动力,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英]赫克尔(Huckle,J.),斯特林(Sterling,S.)主编.王民等译.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美]乔伊斯(Joyce,B.)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