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的有效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尤汝萍
摘 要: 改革考试制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要在原有的考试基础上进行发展变革,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以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作文、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写字教学等方面来例谈如何把考试和日常评价结合起来,做到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持续化、评价标准人性化,以求更有效、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考试 评价 有效策略
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但也因此使“考什么决定教什么,怎么考决定怎样教”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存在。考试从一种检测手段异化为教学目的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双方不得不牺牲受教育者的发展,而去追求片面的考试评价,造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象,这已严重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本世纪教育部下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彻底纠正“分数至上”“考试取胜”的加重学生负担、偏离国家教育方针的观念和做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为教师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这一规定是正确及时的。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评价模式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无疑过度强化了考试分数的作用,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目的就是考试和升学,也使得相当一部分老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应试。这种过于功利的教学动机显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持其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对于教师来说,这种评价模式挫伤了他们尝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疲于辅导、训练学生应付各种考试,因为成绩是一把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尺子,是教师绩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当前我们还找不出比考试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在原有的考试基础上进行发展变革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就作文、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写字教学几方面来谈谈把考试和日常评价结合起来的有效策略,以求更有效、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业成绩。
一、评价目标多维化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就,而忽略学习的过程”。过去,我们所追求的终结性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结束后考试所得的成绩,而忽视学习的经过。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包括书写)的能力,即运用母语交际的能力。听和说,无法笔试;读和写,可以用考试来反映,但很有限,比如“写”,可以用笔试反映,如书写是否工整整洁,作文的能力,等等,但是,就一篇作文、一次考试,能够反映学生一学期来所有的书面表达能力吗?显然不科学。既然考试不能全面反映语文素养,那么就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全部,应该把形成性评价(口试、面试、成长记录等)、定性评价(观察描述、评语等)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态度、情感、能力等,力争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
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可以成为考查、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主要场所,观察、访谈、开展活动等就成了考查、评价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学生的倾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默读速度、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面、综合性学习、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重要的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访谈、开展活动、面试等,才能得比较到客观、准确的反映。这样的考试评价才能有效“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成为教学内容和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中。
如在写字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书写态度、书写水平和评价能力三方面考核学生的写字能力,既关注书写技能,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对于一些写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要写一手工整清秀的字可能很难,有时已经很用心地写了,可由于笔画不流畅、结构不匀称,还是达不到“好”的要求。如果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来评价的话,往往就了他写字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操作过程中将书写态度摆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采用“该同学喜欢练字或练得很认真,就可以得到一颗星”的评价标准。这样,不仅从书写技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热爱学习程度、写字态度和评价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比较,发现别人的优点;通过观察,感受别人的刻苦,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写字的态度更加认真了,写字水平也提高了。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活动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今天的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评价时,依然没有留给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时空,导致被评价者――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这种教学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明显处于主体地位。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一篇作文老师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从字词到句段,从布局到谋篇,认真批阅。遗憾的是老师的辛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为发下作文本,大多数学生只在乎得分,很少有学生对老师所批改的内容进行研读、思索。这样的评价过程事倍而功半,学生的作文水平、评价鉴赏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评价主体多元化势在必行。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提倡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等多向性评价,搭建一个合作共进的平台,让学生在评价中相互碰击,相互照面,从而在中提高反思、判断能力,取长补短,达到在评价中成长的目的。
如我班的作文就形成了这样的评价过程:从文从句顺、分段清晰、标点正确、开头结尾、选材典型、精彩词句、真情流露、书写工整八个方面着手,学生抄好作文后,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评互评(互评有恰当书面评语的还可加分),最后才交由老师批阅。在自评互评过程中,学生跟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对话,从而正确的自我定位、认识他人,取长补短。写作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就像对弈一样有趣。
三、评价过程持续化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关注的也是这个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过程。学生难以从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价中获得有建设性的建议。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更为有效。
如我校每学期都组织“最爱读书班级”评比活动,在班里我就设置了“最爱读书奖”,每两周举行一次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书籍,摘录优美句段,设计PPT,当小老师推荐导读。其他同学当评委,从声音响亮、仪态大方、语音准确、内容精彩、表达清楚几方面来评价小老师的课,并结合家长对孩子读书的评价记录,每期评选数位“读书小明星”,效果很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评价兴趣,给每个孩子都提供了表现自己的舞台,也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当众评价别人的机会。孩子们稚嫩的表现自然比不上电视节日主持人的伶牙俐齿、一针见血,但是他们个个情绪高昂,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在衡量自己,真正感受做评论员的滋味。一个学期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3―4次上台做小老师的机会及更多做评委的机会,倘若这一次上台比前一次表现出色,还可以得到“进步星”,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等因此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种形成性的持续评价使学生看到了自己进步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地获得积极进取的勇气和动力。
四、评价标准人性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性。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各有所长的个体,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评价标准要人性地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个体学生的纵向比较。拿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只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永远比不过别人而自暴自弃。所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在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中更具人性。比如口语交际活动中,有些孩子能够自信地大声表达自己的意图,即可“优秀”;有些孩子要说得“头头是道”,才可得到“优秀”;有些孩子要讲得“绘声绘色”,才能得到“优秀”。对有能力的学生,老师要不断提高要求;对能力差一点的学生,老师要创造条件使之达标。这样人性化的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能调动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对学生的考试与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以后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使学习、考试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参考文献:
[1]黄国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效策略.江西教育,2009,3.
[2]赵飞君.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例谈.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