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戏剧教学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懿馨

  摘 要: 为了改变传统戏剧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者在戏剧教学中以激趣为前提,以解疑为切口,深入开掘,培养个性化解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品位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 戏剧教学 化繁为简 优化课堂结构
  
  戏剧艺术是诸种艺术门类中历史悠久、成就显著的一个门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称四大文学体裁。戏剧作品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蕴涵和非常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这种营养不但在文艺作品之外难以获得,而且在诗歌散文等其他文艺样式中也不易得到。小说、戏剧及现代形成的影视剧具有巨大影响力,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乃至人类文化的演变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一个有知识的现代人完全不接触小说、戏剧、影视而能形成较高水准的文化素养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对小说、戏剧、影视绝无欣赏兴趣,更无解读能力的现代读书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一个中国人不知莎士比亚为何人,和一个英国人不知曹雪芹为何人,同样都不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语文课程既然负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世界先进文化的特殊使命,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对小说、戏剧、影视的阅读兴趣、欣赏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欣赏习惯,作为课程理念和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兴趣,以及由此养成的良好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但在高中阶段要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高中毕业以后也要继续从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汲取思想艺术营养,从而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培养欣赏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的兴趣与能力,不但是高中生阶段性学习的需要,而且对其未来和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正因如此,当进入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时,我们备课组针对以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小说戏剧常是这样一个固定流程: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等等,一说情节线索,必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分段分层;讲人物分析,必是“快速罗列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文字然后提炼出人物性格特征;谈环境描写,必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讲艺术特色,必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行为、心理描写”,夸张和讽刺手法或语言风格,等等。讲得又多又细,条分缕析,一篇经典小说的阅读审美也就大功告成。一篇课文这样教学生会有语文知识上的收获,但篇篇如此就会形成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教学,且不说审美疲劳,教师的教学悬念没有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了,阅读和发现的快乐就荡然无存。甚至有时学生还没来得及充分熟悉文本,走马观花,大致了解情节,就针对以上流程依赖过去的模式“贴标签”、“扣帽子”,完全脱离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关注。
  备课组经过多次研讨,达成一个小说戏剧教学的总原则:不必面面俱到,每篇突破一点,力求拓展一面,以此指导我们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结构。
  一、抓住学生的疑难点、兴趣点切入文本。
  在执教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哈姆雷特》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举动为何迟迟未行?”这个问题与教材节选部分并无联系,但为了保护同学可贵的思考精神,我马上将阅读《哈姆雷特》全剧的任务布置下去,宣布在一周后师生共同研讨该问题。
  一周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这一问题。有同学说哈姆雷特生性优柔寡断,还有同学认为他缺乏行动力量,更有同学指出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对死亡做了深深的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知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感知和实践才能产生效果。课堂上教师问这问那,讲这讲那,势必使学生与作品产生隔膜,学生缺乏“自得”的基础,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就会成为“外加”负担,磨灭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即使最感人的文章,教师讲析到第三课时,学生也已觉索然无味了。所以我们要在各篇教学中明确分析重点,做到一篇一个重点,几篇一个体系,学习鉴赏方法,把握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引导鼓励学生紧密结合小说、戏剧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作出令人信服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欣赏批评。如果我们在授课中能达到解决学生自读时没读懂、没想到、没发现的层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个重点的分析就会成为课堂的“亮点”,以及学生学完之后最有收获的地方。
  二、要聚焦一点,挖掘提升。
  围绕哈姆雷特对死亡深刻思考的观点,我引导学生注意哈姆雷特生活的中世纪这一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禁锢的桎梏束缚人类灵魂的时代,哈姆雷特和当时的所有人一样,相信灵魂的不朽。他有深刻的天堂地狱观,摆脱不了宗教的旨意:“永在之主,为什么禁止自杀,制定了那森严戒律?”“如果我下手,正在他洗清了灵魂,明天有资格有准备的时候,这仇算报了吗?”因此每当需要他行动的时候,他就犹豫、彷徨,举起利剑又垂落到地上。背负着信仰带来的精神苦难,陷入如此深的困惑,哈姆雷特不停地审问自己,追问自己复仇后将受到怎样的天罚或天宠。当我引导学生深思人物命运时,学生沉浸在“小人物大时代”的深刻感悟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
  以前,我们搜集教学资料,对课本里的小说、戏剧基本都找到了相应的影视版,本想通过影视作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进一步深刻理解小说、戏剧的主旨,把握人物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感性认识、直观教学,但往往事与愿违,在学小说、戏剧前,学生期待影视剧的播放不去阅读文本,看过影视剧后,又自认为已经把握了作品,更不会去研究文本。这就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肯自己去阅读,不肯自己去思考作品的内涵,去思考作者想作品表达什么,自己又读出了什么,形成了一种阅读的惰性,不利于真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新课标对阅读鉴赏,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特别强调“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品”,而让学生根植于文本,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得到更深刻的体验、感悟。比如: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增加切身体会;大胆想象,改写续写情节;补写戏剧潜台词,把握人物性格(话剧《雷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重点,我们采用补写潜台词的方法来解读人物心理与思想性格,探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产生争鸣。教师也可以有所选择,因势利导地播放影视片断,设置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从作者和导演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甚至把改编和原作进行对比。《哈姆雷特》教学完毕之后,我们一起欣赏1996年重拍的电影,比较感受改编者为适应新时期观众的审美趣味,而对原著所作的改动。
  四、鼓励学生学写剧评及短剧,培养创作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学写剧评与短剧。学生初写剧评难度较大,要注意引导,如评论戏剧人物,让学生注意结合故事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感受,提出对戏剧人物喜爱或憎恶的理由。如有的学生的练笔《我眼中的周朴园》、《繁漪的命运》等,写得就很不错,基本形成了剧评的雏形。通过练笔,学生懂得了如何欣赏戏剧作品,懂得如何评价戏剧人物,慢慢提高对戏剧文学的鉴赏品位。还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校园生活中带戏剧性的故事,把它编成校园剧,排练表演,这可以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有的学生就创作了“随便浪费粮食可耻”、“随地吐痰,引病烧身”等主题的校园短剧,风趣幽默,且富有教育意义。
  当然,教无定法,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精神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叶老早就谆谆教诲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归根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各种文章为主要材料来实施教育教学的,是以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言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的,当然,在这一具体的过程中,在自然而然中,也会润物无声地实施人文情感教育。总之,走出当前小说、戏剧教学的困境,最关键的是不求全骛深,不搞繁琐分析,寻找契机,巧妙引入,适度运用,让学生不以旁观者的心态去读小说,力求读出人物,读出作者,读出自我,读出人生,读出人类,发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充分实现小说、戏剧鉴赏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