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欣赏策略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晓微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评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欣赏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在欣赏的同时,学生要施以自主探索,不仅要用美术形式语言探索作品特点,而且要从美术史的角度和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多方面研究作品的意义,再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将对作品的感受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共享,从而使欣赏活动更加完善,获得更大的美术教学效益。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欣赏课 教学策略
  
  人类美术文化博大精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完成欣赏评述,使他们学会鉴赏、增长智慧、健全人格,促进可持续发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略作阐述,与广大的美术老师一起探讨。
  一、从美术史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
  美术作品之所以异彩纷呈,张扬个性,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艺术家们在追求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试图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各种信息。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采用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这在中国古代绘画长卷中是少见的。画家运用高超的写实技法描绘了宏大的生活场面,其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学生阐述《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就是引导学生从艺术史的角度去欣赏作品。我们在引导孩子们欣赏这些作品时,不妨适时地介绍其中的知识,例如不同画派的艺术特色,其造型如何优美奇特,其色彩如何动人、丰富,艺术家是如何从传统中走到自己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们去感悟这些艺术语言,尝试着去读懂它们,欣赏它们。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孩子们对每一种形式都喜爱,都赞美,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欣赏艺术作品这一途径中了解世界的脉搏,知道人类一直生活在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之中。
  二、从历史、文化角度引导学生欣赏
  《美术课程标准》在描述美术课的性质与价值时,首先指出“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的确,美术课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一幅作品包含着一个时代的综合信息,是一本集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经济、文化传统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引导学生从画中认识世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例如,欣赏中国画《捣练图》时,学生可以通过画面了解到唐朝的服饰、发型,人们的生活活动、审美特点,以及唐朝的纺织工艺等诸多信息。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我们还可以从莫奈的《花园里的妇女》中了解到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如妇女们华美的衣裙,在花园中的活动,等等。从德加的作品中了解芭蕾舞女们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十九世纪法国芭蕾舞蹈艺术等。
  又如,我在教学《千变万化的线》一课中,出示了毕加索的“和平鸽”这幅画,让学生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谈了这幅画的线条结构。为了让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我随即深情讲述发生在1940年纳粹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那悲惨的一幕,此时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使全体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真正了解了这幅画的深刻内涵,了解了画画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一件艺术品理解得如何,离不开它存在的背景,这对于欣赏者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联系作者的生平去欣赏
  例如,大家熟知的绘画作品《星月夜》、《向日葵》的作者凡・高,十分有必要给学生介绍他的生平。
  凡・高是荷兰画家,他27岁学画,37岁辞世,艺术生涯只有短短十年时间,可留下的艺术财富却是惊人的:800多幅油画,700多幅素描、版画、水彩和粉画。他的作品极富表现力,他那有力的笔触,强烈的色彩,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火山般喷涌的激情,给人以极大的影响。凡・高一生默默无闻,一直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除了他的弟弟几乎无一人赏识他的艺术天才。然而,凡・高献身艺术的意志从未动摇。即使在他病情间歇发作的间隙还拼命作画,用自己全部激情凝聚成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不朽杰作。至此,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之后,体会到他对艺术的执著及献身艺术的伟大精神,再去欣赏这两幅作品,则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还将有关凡・高的记载改编成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体会他的激情,体会黄色的感人魅力,体会他奇特的想象和创造力,并引导学生向凡・高学习,也要用自己的“心”来画每一笔,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画出让人心动的画来。
  四、美术欣赏课具有宽松的自主性
  1.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做学生欣赏的引导者。
  美术欣赏需要儿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例如法国画家马蒂斯的《圣诞夜》是一幅色彩艳丽的作品,面对这幅作品,你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它们是怎样排列在画面上的?你站在这样的窗前,望着这样的景色会怎样,会干些什么?你能想象描述一下圣诞夜晚是什么样子吗?学生的思维围绕着作品,围绕着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的讲解,应该是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欣赏。教师应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给予诱导、启迪和稍加分析。
  2.学生和教师的换位互动。
  美术欣赏课,常常被视为单纯的欣赏教学,是现代美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欣赏艺术作品应适时添加欣赏作品与学生间的互动活动。例如《威武的狮子》一课,可让孩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自己能否用这种形式完成一幅作品。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短短十几分钟,当他们视觉疲劳后,一件新鲜的活动,显然是吸引他们的最好的方法。又如,在欣赏第十册《夸张的脸》一课,我们不妨请一名学生上来模仿说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人物姿态、造型夸张的特点。
  五、把欣赏渗透在每节课中,拓宽学生感知美的途径
  根据美术学科的性质与功能,审美培养不仅应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且应涵盖美术课程的各个领域。过去那种将审美培养局限在欣赏教学领域,显然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除了系统的“欣赏・评述”课以外,无论是“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还是综合探究课,我都把欣赏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安排在每节课中,以图片、幻灯片、实物、优秀作品等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讲《蜡笔水彩图案》一课时,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水波纹的风景图片,激起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为他们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讲《处处有鲜花》一课,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鲜花,分析花的特点并随意组合,方便学生创作;讲《瓶子变个样》一课,我做了很多用各种材料装饰好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观察制作特点、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在“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和“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当中适当穿插各种欣赏,使学生在艺术的环境中得到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始终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使学生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得到启迪,增强对艺术的创造信心,达到美育中最理想的境界:让艺术的魅力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而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欣赏课内容会因教师的博学而更丰富;欣赏课的形式会因教师的智慧更精彩;欣赏课的内涵会因教师的思考更丰厚。美术,若我们读懂它、理解它、欣赏它,它就会让我们拥有一切。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美术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4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