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一超

  摘 要: 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积极研究学生,而且要精心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更要巧妙优化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契机。在优化语文教学中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会更富有成效,更适应新时代、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 问题情境 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问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问题太难学生无从答起激发不了兴趣;问题太容易,人人皆知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则不但能使“一潭死水”不再平静,荡起涟漪,渲染课堂热烈气氛,而且能使“后浪推前浪”,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使成绩靠后的同学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那么究竟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呢?
  一、教师要研究教材――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的奠基石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识体系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情感目标知识。只有教师研究了教材,才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游刃有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赏析诗人赵嘏的《寒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唐朝诗人韦应物的《闻雁》,并让学生思考:“诗人们为什么都写到了大雁?”由于学生们之前就已经学习《闻雁》,知道韦应物因在冰冷秋雨的夜晚听到大雁的叫声,勾起了思乡之情,夜不能寐,思绪万端,才创作出此诗,更对大雁的形象有所了解,能说出大雁有春秋迁徒的生活习性,而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这一问题情境的积极创设,能让学生重拾过去所学知识,并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成功地实现质的飞跃。
  二、教师要研究学生――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的催化剂
  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生活习惯、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及社会生活环境等都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他们在学习基础、心理素质、个性品质方面也各不同。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创设符合各个层次学生认识规律的、有梯度的问题情境,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比如对于初中第一篇古文《郑人买履》,由于有些学生在小学时已接受浅显的古文学习,有些学生却从未接触过古文,因此教师不能一蹴而就,拿起文本就讲解,否则学生就只会背解释而丧失翻译能力。因而,我告诉学生学习古文可分三步走:疏通文意―把握思路―熟读成诵,还告诉学生文言文翻译要讲究留、删、补、换、调、变,并结合古文中句子一一疏通。
  又如在教授巴金先生的《繁星》时,我先直接提问学生小时候对天空有什么遐想,结果有想银河的,有想月宫的,有想星座的,有想天体的。由于学生的反响强烈,我接着就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课文中有同感的地方,进而挖掘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倘若直接让学生找巴金看繁星的感受,对于学习水平不同层次的初一学生而言,稍有困难,而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则既能使学生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又能使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
  三、教师要营造气氛――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的润滑剂
  针对学生懒于思考、害怕举手、对于自己的看法不自信等问题,教师不能以教育者自居,而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主动唤起学生的积极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样学生才乐意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知识得到进一步增长,情感得到进一步体验,心灵得到进一步沟通,理念得到进一步认同,从而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
  比如执教《奇妙的克隆》时,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后,我并未霸着讲台,让学生围着我转,而是布置给学生一个开放性问题:“你怎样看待‘克隆人’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话音刚落,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随后他们积极推荐了几名代表上讲台发表看法。只见那几名发言代表展开激烈的“唇枪舌剑”之战,学生在阵阵掌声和笑声中完美地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不妨先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觉到来自教师的理解与宽容、尊重与关爱、鼓励与支持,得到可贵的心灵满足,真正从心底涌起被人欣赏的幸福。这样能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优化提问――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的牵引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名言无疑揭示了“思”与“问”的关系。若要学生乐于思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就应根据不同的情景和目的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只有优化提问方式,才会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课堂优化提问介绍几种方法。
  (一)直问式
  “直问”是问得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正所谓“言在此而意亦在此”。课堂导入时直问可直接唤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总结复习时直问可触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巩固和强化知识。
  譬如教学白居易的《池鹤》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先提问:“同学们,丹顶鹤美不美?”学生们异口同声:“美!”我再直接提问:“那么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丹顶鹤的美?”学生们分别从诗的四联概括出白居易笔下的丹顶鹤有形态美、色彩美、心灵美、鸣声美。我又让学生直接思考这么美的丹顶鹤为什么“惆怅”地望着“青田云水”。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归纳出诗人以鹤自喻,厌恶黑暗的官场生活,向往闲适的田园生活。可见,单刀直入的直问只要设计得恰当好处,就能使学生思路层层清晰,步步直切主题,便于深刻理解文本,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迂回式
  叶圣陶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梅兰芳的戏很好看,很好听,但天天叫你去看也有腻烦之日,何况教师喋喋不休的串讲呢?”是啊,教师如果只知道一股脑儿地讲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情节发展、写作手法等,学生自然会生厌。不如采取迂回的曲问方法,效果则大不一样,学生不仅感到生动有趣,而且学得轻松自如。如教学鲁迅作品《孔乙己》时,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孔乙己的语句,再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这样教授,学生肯定既不会以热情高涨的兴趣学习,又不会真切深入地探究问题。其实我们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主人翁的精神。先让学生自挑角色,表演课本剧《孔乙己》,然后教师自己扮演记者去采访那些演员:你为什么会以那样的口气说?会做那样的动作?表演的时候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能给观众说说你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吗?“记者”不经意的问题实际上正是教师上课时想提的几个关键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迂回式的提问技巧,则不仅能优化教学课堂,而且能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三)故谬式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在教学中教师有时也要逆流引导,先故意持否定的态度,从问题反面提出自己错误的观点,制造矛盾,让学生在疑惑中认真积极思考,最后反驳错论。这样的提问方法称为故谬法。如在教授《白杨礼赞》时,我这样设计提问:“作者写到第7节就已经揭示了白杨的象征意义,第8节就可以收尾了。为什么作者在最后还要写到‘贵族化的楠木’?看来是作者犯了离题的写作弊病。你们是怎么看待的?”一时之间,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片刻之后,有学生说这样写不算离题,写楠木是为了和白杨树作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也有学生说是为了表明作者自己是热爱北方抗日军民。至此,我综合两位学生的回答作了总结。反问式的提问方法,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四)迁移式
  所谓迁移式提问,是指在学生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迁移,考查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提问。当学生学习完《背影》时,我马上提问:“我们对‘我’及父亲的做法都有自己的体会,你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这个问题将课文的知识迁移到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在家庭中不理解父母的事串联起来,从而把语文的学习引申到真实的生活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产生的感悟、共鸣、联想表达了出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的适时引导,适时提问,都将成为学生阅读语文的契机。在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时,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面貌,出现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于建国.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种变式.语文教学之友,2010.
  [2]张正.初中语文问题优化设计的尝试与思考.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