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校大学生人生观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婷

  摘 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如何?大学生人生观的变化有何特点?作者在陕西理工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观现状 调查 合理评价
  
  2010年10月至11月,我们在陕西理工学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校500名大学生开展了人生观状况问卷调查,旨在发现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然后从理论与制度上、机制与实践上提出建议与对策,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据和工作参考。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根据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政治面貌、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等几个方面的不同看法进行问卷调查,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回收有效率为95.2%。
  一、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中的积极因素分析
  1.大部分学生在人生观方面更加冷静务实。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在“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选择上,除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占65.75%),“人生最大的成功”有较多的人选择,“生活安逸、快乐”(占46.43%),“人的价值标准”(占52.31%),“对社会贡献大小”外,其余的选择分布都很分散。与此同时,在人生追求上更加冷静务实。他们大多数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他们没有普遍的政治狂热,也不全是以献身科学为梦想,有17.23%选择了以政治领袖为偶像,有19.96%选择了以科学家为偶像;商界成功人士在大学生中没有绝对的吸引力,有22.47%的大学生渴望成为商界精英。这种冷静务实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的有益前提。
  2.大部分大学生在人生态度上重视自我努力、敢于挑战困难。
  在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问题上,64.71%的大学生认为“困难是人生目标实现的必经环节,只要努力大多可以克服的”。这说明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必经环节,具有挑战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3.大学生的成就动机高涨,能力本位的成才观念正在形成。
  理想追求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奋斗标尺。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时,有65.75%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功,生活满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明确,具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和意识,表现出了对人生目标的理性选择与定位。
  在人生目标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上,人们往往遇到多重的选择和多条成功成才道路。但是,其核心或首要的成才要素是什么呢?大学生们在回答“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的问题时,62.18%选择了“自身努力”,34.66%选择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5.42%选择了“聪明才智”,而选择“家庭背景”和“机遇和运气”的只有22.48%。这说明他们对成才的路径有了更为理性的选择,成才的能力本位理念和自我成才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中的消极因素分析
  1.过于注重自我价值,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相应地人们的价值观也由社会本位价值观向自我本位价值观的转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以社会或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本位来构建个人的人生坐标。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鼓励竞争、追求效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最大化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这种转型在大学生身上的表现就是他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突出了个性、突出了人生目标的自觉与有意识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塑造,强调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肯定,而在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化现象。例如,在回答“面对不良的社会风气时,尽管你认为应该制止,但周围的人都不做时,你会不会做?”时,63.4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坚持从自己做起”,凸显了他们的独立与个性化倾向。而对“你崇尚哪种道德境界?”,长期以来人们崇尚的“公而忘私”美德仅仅有9.87%的大学生选择,而66.18%的大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
  2.追求享受,拜金主义严重。
  市场机制促进了大学生的务实、求知。但有些大学生走向了极端,唯功利是从,价值取向趋于实用化,行为选择上表现为重应用轻基础、重学历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等。他们不愿固守清贫,有的积极进行各种勤工俭学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助”和“学”的关系他们往往摆放不正确,沉溺于“打工”而耽误学习。虽然有些大学生通过打工赚钱享受到了一时出手阔绰的“潇洒”,但同时也养成了其大手大脚的习惯,使个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面对手中的金钱,他们脱离实际追求吃喝穿戴,一时间趋利避苦的享乐主义和“有钱就有一切”的拜金主义极度膨胀,以致校园出现奢侈浪费、追求时髦、“吃喝风”、“厌学风”、“经商热”等。在这种人生追求的主导下,还带来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个别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而不择手段,有的选择不健康的职业从事兼职,更有甚者滑入犯罪的深渊。
  3.得过且过,人生目标模糊。
  空虚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感受。从中学那如箭在弦上般的紧张生活到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很容易变得像大海上没有舵手的小船,不知道何去何从。他们进入大学后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迷迷糊糊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远大理想,“混日子”成风,更不用说“为人民服务”的更高一层的学习求知动力。对一些人来讲,似乎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及格,考高分就是为了得奖或表彰。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人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学生靠父母亲友的权利谋到一份优越的工作(权利在此起了等价交换的重要媒介作用),这使其他学生眼红、羡慕甚至崇拜。所以渴望自己的亲属也能有这样一个“权力”,并极力寻求这种能“保驾护航”的权利。这种现象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官本位”思想,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使之产生依赖性、惰性和学习目标的盲目性,不思进取,或碌碌无为,如此种种无不让我们产生忧虑。
  4.责任意识淡薄。
  责任是一种力量,可以推动人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但是,当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特别是在一些大是大非和不良社会风气面前缺乏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有14.07%的大学生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还有13.45%的人选择了“要融入社会,就要接受社会上所有的一切,包括一些不好的东西”。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差,道德约束力低。这是急需社会和学校教育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5.道德标准呈双重或多重趋势。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标准呈现双重或多重趋势。一方面,他们具有尊敬英雄、崇尚英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理想诉求。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选择了更为现实的义利观,“公私兼顾”、“义利并重”、“先己后人”反而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性选择。例如,在选择“你崇尚哪种道德境界”时,只有9.87%的学生选择“公而忘私”、19.33%的学生选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4.62%的学生选择“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而高达66.18%的人选择了“公私兼顾”;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仅有15.34%的人选择“个人利益”、5.04%的人选择“集体主义”,而高达79.62%的人选择了“兼顾两者”。
  6.缺乏诚信。
  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由中学教育到大学是人生承前启后的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事。但是他们对于诚信还认识不清,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乏独立、科学的判断决策能力,很容易被误导。再加之大学生涉世不深,还没有通过生活的经历、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学生看似“不拘小节”,却反映出其诚信意识的淡薄:到图书馆借书,拖了一两个月不还;有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在进行书刊杂志阅览时,给书刊杂志“动手术”;再如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数据。至于考试作弊,时下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与反作弊,无休止激战。据某高校统计,在查处的违纪学生中,因考试违纪的学生占受处分学生的82%。部分毕业生伪造课程成绩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虚构在校期间的班干部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偷梁换柱”,把自己变成了“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及其严重性。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现状的合理评价
  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网络文化的推动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世界观与人生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优点,又有消极的影响。合理评价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现状及其影响,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在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困惑、矛盾性选择和模糊认识,恰恰是符合青年心理发育和人的认识发展正常规律的体现,表明了青年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可塑性,揭示了高校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引导的可能性。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为的重要事业。坚持用社会主义的人生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崇高动机,是高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姚本先,何元庆.大学生人生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