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化学教学中的催化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圆圆 刘海青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兴趣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兴趣 化学课堂 教学效率
化学是高中理科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大量运用语言进行叙述、阐释,而这使学生总感觉乏味枯燥。如何打破学生上课死气沉沉的局面?这无疑是化学教学中的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恰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催化剂。
一、注重实验趣味性的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不同于其它理科课程,其中试验比例相对较多,而化学实验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做实验前,除了要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外,更应多考虑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钠与水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按照教材进行试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我将钠跟水反应的喷泉实验、钠跟水反应产物的检验实验和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的实验巧妙地组合,密闭在一起,使其具有新的功能。我经过多次演示,实验效果很好,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我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设疑问和制造悬念,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新奇感,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碳酸盐这一节时,我引出明代爱国将领于谦所作的《石灰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清白在人间。”其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就是本节所要讲述的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三、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化学知识,如在讲述燃烧条件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煤和纸都能燃烧,为什么纸一点就着,而煤却不着。在以下的讲述中,学生表现出异常的专心。在得出可燃条件后,我又让大家共同讨论,做菜时油锅着火怎么办。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动脑,提出了多种措施,虽然不成熟,但稍加提示,就能得出最佳答案。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自制一次性暖手袋等,都是从学生熟悉而又难以解释的例子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获得快乐,自然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用比喻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枯燥知识趣味化
当学生面临的新知识是高度抽象的科学概念时,如果能在原有的可感知的知识结构中找出某种相似性,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抽象的知识。生动的比喻是实现此目的的一种良好的途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说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发生变化。如果把非极性分子看做“好人”,而把极性分子看做“坏人”,把好人、坏人分别组合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组合则有如下结果:好人+坏人→坏人;好人+好人→好人;坏人+坏人→更坏的人。学生通过以上组合可以看出,分子之间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论什么分子,只要是靠近极性分子(坏人),能产生诱导力(变坏),也说明了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最后我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对此加以引申,“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强调在成长过程中正确交友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比喻,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能起到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五、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在教学中合理划分教学的层次,挖掘教学内容资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由高到低,一步步攀登,这样才有成功的乐趣。
在讲授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一节时,我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对这一节的知识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准备三跟铁钉,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后,指导他们自己完成“钢铁制品腐蚀条件的研究”实验。要求学生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记清现象,根据阅读的知识,大家讨论解释现象。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我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化学中的快乐。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热爱是成功的前提,方法是成功的途径,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化学课的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培养、巩固和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学习,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梅.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教学[J].教育研究,1995,(5):21.
[2]康存剑.悬念设置与自读课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2,(4):16.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