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志坚

  摘 要: 课堂是活的,因此会有很多无法预测的情况出现,研究新课改理念下化学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一个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首先简述了“课堂应变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然后就化学课堂上常见的学生提问类型及教师应变方法做了分类剖析,提出了合理点评、回避引导、说明婉拒、系统引伸、启发讨论、纠偏补充等一系列的反应策略与方法,并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课堂应变能力提供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化学教师 课堂应变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日益受到重视。这种互动可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有科学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我将对化学课堂上常见的学生提问类型及教师的应变方法逐一剖析与讨论,并为提高教师课堂反应技能提供一些案例和建议。
  一、适当点评法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常遇到一些略为超过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习题。教师如完全不加解释,会使学生争论不休。教师此时不如较迅速地补充说明,且最好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作证明。
  例如:有一次一位学生问到一道外省中考题,涉及Na2CO3溶液的酸碱性,题中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Na2CO3溶液是碱性的。有学生问:Na2CO3溶液真是碱性的吗?反应的原理是什么?我给他的讲解是:在水中Na2CO3与H2O反应生成OH-,具体的反应原理在高中会讲到。
  二、回避引导法
  当学生突然提出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涉及大学知识、大多数学生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或教师自己一时也回答不出的问题,可利用此法做出反应。教师可以说“这一问题与本课无关,课后再与你讨论”适当地回避既可以赢得思考的时间,又不至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初中化学“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新课时,课堂上有学生问“课外参考书上说,Zn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18,2,为什么不是2,8,10,8呢?”考虑到在新课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增加一些知识,解释会耗一些时间,自己就建议该生课后来请教老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三、巧妙婉拒法
  课堂上经常有些学生(尤其是数理成绩好的学生)总想将老师讲的某一规律无限推广或将不能解释的事实强求解释。这时教师应说明原因,让其认识到:有的规律只能适合一定范围,有的事实目前无法解释,有的解释目前只是一种假说,并非客观的事实,还有的假说目前并未证实。
  例如:有的教辅资料把“单质分子就一定为非极性分子”作为普遍规律介绍给了学生,而事实上臭氧例外。又有的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同族元素碳与硅,前者形成的二氧化碳是分子晶体,而后者形成的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还有学生不理解硫与不活泼金属汞反应,为什么常温下就能进行。这些事实一般要用更复杂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因此在对学生讲诸如此类的知识时,教师不应去编似是而非的解释,而应让其暂不追究原因,只记住客观事实。
  四、适当引伸法
  在初三中考复习时,经常遇到信息题,有些学生往往想知道一些规律,不满足只学会类推。这时我就认为如果学生能力能够接受,又不会花太多时间,那么教师不妨借题发挥,作点系统的引伸与讲解。
  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用探究“金属铝、铁、铜不与冷水发生反应”时,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是否所有的金属都不与冷水反应?(2)金属能否与热水反应?让学生了解并非所有的金属都不与冷水反应,活动性强的钾、钠等金属能与冷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可做一个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知道金属能否与冷水发生反应,与金属本身的活动性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有些金属不与冷水反应但能水蒸气反应。如,金属铁能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些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与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启发探讨法
  当学生的反馈信息带有普遍的意义,对于知识模式的建构具有一定价值时,可以运用此法。“将球踢给学生”,通过启发与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进一步的求知欲望,在深入的探讨中建构新的认知模式。
  例如,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常见“金属与酸”反应时,我提问学生:通过实验的探究,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氢气?然后通过启发与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归纳出氢前金属才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接着,我做一个铝加入浓硫酸的演示实验,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这里所说的“酸”是指盐酸、稀硫酸等,不包括具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硝酸与金属铜、银等金属也能发生反应,但不会生成氢气,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要想知道具体情况如何?我们到高中阶段将作进一步的探究,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科学、严勤、前后连贯,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留下了悬念。
  六、科学保留法
  化学教学中存在一种重要现象,那就是知识的阶段性。由于课程结构的需要及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许多知识在中学的讲法与大学存在区别,教师在讲解时应留有余地。
  例如常有学生问:金属是不是只能显正价或零价?为什么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为什么水、二氧化碳不是由离子构成的?关于这些问题,教师应指明中学阶段常常应该如何处理,但在大学阶段应出现新的解释、新的写法、新的实例,既要让学生目前如此书写,又让其认识到未来将学到更深更广的内容。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日益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与综合性,打破了以往传统课堂中教师自成一言,绝对权威,听不得反对意见的格局。教师所具备的知识面与知识深度也不再是那么游刃有余了。教师垄断的话语权受到了学生的挑战,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师生的地位趋于平等。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课堂反应技能日益凸现其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在培养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精心备课,勤于钻研。(2)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反应技能。(3)加强反思、总结和积累应对经验。(4)锤炼教学语言,学会灵活运用。(5)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其他各方面教学技能的成熟均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反应技能。
  
  参考文献:
  [1]朱嘉泰,李俊.化学教学艺术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浩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浩祖,张天若等.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0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