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设计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士雄
摘 要: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优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只有立足文本解读,紧扣学情,直指目标,精选角度设计教学主问题,有序推进课堂板块,捕捉互动中的生成,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有效设计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是课堂品读引领的重要手段。解决主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环节,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但是在一些课堂实践中,由于主问题设计内容单一性、主问题呈现无序化、主问题思维含量低等原因而导致阅读教学的低效化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
“主问题”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提炼,是建立在教师深入钻研文本、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主问题”是从文本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的,在学生的整体参与基础上引领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理解、赏析、再创造的阅读主线。那么怎样才能设计有效的主问题?
一、文本解读,立足主问题有效的原点
1.主问题应立足整体文本阅读。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独立读懂文本,深入文本,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清文本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把握其中字词句的意义,以及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地位、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和依据,提炼出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使主问题具有一定的聚焦性和辐射性,才能创设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如果教师忽略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感悟,就会导致感性层面感知不够,难以获得理性的结论。
2.主问题应立足个性文本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特质,精选教学内容,才能精心设计教学主问题。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杨聪老师以“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而张震雷老师用三个“真知……真知!真知?”引领文本的阅读,最后引出“人应该张扬,但不能张狂;人格应该独立,但不能特立”的人生启示。同样的文本,但衍生出不同的精彩,这都源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源于主问题的个性设计。
二、基于学情,紧扣主问题有效的落点
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调整、融合,从而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起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缺少了知识迁移的基础性内容,就难以通过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过程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融合、分析、批判和创造,达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也无法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负荷。所以主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切合文本实际,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的问题教学才是有效的。
1.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教师在对课堂主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抑现象发生。
2.要紧扣住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主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的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
三、目标导向,直指主问题有效的焦点
1.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串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方顺荣老师在《孔乙己》中就围绕目标:分析、评价孔乙己人物形象,探究孔乙己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设计了一组目标指向集中的主问题: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活动意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
(2)孔乙己为什么会死?(活动意图:结合了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
(3)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活动意图: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突破教学难点,拨云见日。一般来说,对于文本的学习都有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在设计时预设有效的主问题时,如果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就能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土地的誓言》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抒发了作者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文章题目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第一部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下的记忆。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才是誓言的内容,这是很多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针对这个难点,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主问题:土地的誓言体现在哪里?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主问题,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作者的的感情波澜在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的,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了铺垫。
四、精选角度,撑起主问题有效的支点
1.关注文本细节。主问题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而文本是课堂教学生发的原点,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设计主问题时要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寻找能“以点带面”的支点。
(1)琢磨题眼。有些课文的标题涵盖了文本的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解读文本的“眼睛”,也是设计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可以从题目的关键词“伟大”、“悲剧”切入,提炼教学的主问题。
(2)抓住文眼。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主问题,可以提挈全篇,有效深入文本核心。杨聪老师在《云南的歌会》中就抓住文中的“意思”这个词语设计了主问题,以“发现意思―没意思―作家的意思”这样的一条主线进行板块教学,把课堂从文本引向了文化,立意高远。
(3)抓住文章的脉络线索、语言特色、构思特点等文本信息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对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容易被人忽视的关键点,深入探究,大胆设问,常常能知微见著。
2.借鉴名家评析。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借鉴名家的评价是设计主问题的重要途径,往往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3.自主欣赏发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的空间,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美,有利于学生理解、质疑、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自主发现鉴赏式”的主问题设计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春酒》的主问题: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读一读文章中你认为有情趣的细节描写,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的问题设计会激起精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文本,挖掘文本的主旨。
4.互动生成意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结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这种老师没有考虑的意外就是文本的主问题,老师及时捕捉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探究,会生成课堂意外的惊喜,生成思维的火花,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有序推进,形成主问题有效的力点
阅读教学应该是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难、层层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必要的阶梯,形成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推进的梯度性。
用主问题的有序呈现来带动整篇课文的立体学习:(1)初读阶段,解决主问题,引领深刻理解全文,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提升思考的层次;(2)进行阶段,解决主问题或者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主要板块,激活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3)深化阶段,解决精粹的主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推进课堂高潮的形成。几个“主问题”之间,是科学有序、逐层推进的,从导入的浅层次感性问题,逐渐过渡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性问题,最后深入到文章思想内涵的解析式问题。
总之,有张力的主问题设计,鲜明的主问题表述,多样化的主问题呈现,才能衍生富有生命力的课堂精彩。只有致力于少、精、实、活的主问题研究,追求“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才能催生阅读课堂的有效性,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2007.9.
[2]康宏东.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艺术探究.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1A.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