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海水

  摘 要: 以测代练的听力训练不仅扼杀了学生对听力教学的兴趣,而且加重了他们英语学习的负担。本文拟从认知过程、激励情感过程和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三方面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听力教学 认知过程 激励情感 认知图式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听力是不少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老师也特别注重学生这一技能的训练,但效果不太理想;有的学生甚至加班加点地练,仍然收效甚微。英语听力教学一直困扰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整体实现。针对这一问题,我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作了初步的研究。
  一、英语听力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实践”过程,它更应是认知过程、激励情感的过程和策略运用过程的综合体。
  听力教学评价标准是显性的,必然导致听力教学手段的功利性。教师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的听力测试,以测代练,采用“听听录音,对对答案”的训练方法,想借此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又节省时间的目的,也就不足为怪了。其实,在这种训练中学生的知识图式不能得以激活,因此训练必然是冰冷、无序和盲目的。基础好的学生听到的也只是凌乱的语义;而基础差的学生则几乎一无所获,欲速则不达。这种简单化的听力教学方式不仅扼杀了大部分学生对听力教学的兴趣,而且使听力训练最终变成他们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这种训练系统性差,而且听的材料重叠成分多,缺乏针对性;听力活动也脱离了真实的情景,学生只能被动应付,知识无法内化、技能更无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要受到质疑。我认为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教师们的共同关注:我们的听力教学在强调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是不是完全忽视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激励他们情感的过程?是否完全忽视了构建学生的认知图式?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听力实践是否有效?教师应当明确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既是一个与实践密切相关的活动,又是掌握英语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激励情感的过程。
  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英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英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单一的听力训练方式只是教师的单方面的教育动机,它不但破坏了学生的兴趣,更动摇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情意的产生受学习英语认知活动的影响,学习英语的认知活动促进情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学生在学英语时会产生一种心理期待,这种期待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满足,从而又产生求知欲,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与学习动机相互联系和强化,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从而形成认知兴趣,新的认知图式也随之产生。反之,学生的心理期待也会因为无序和停滞不前而形成心理焦虑,最终放弃努力。这就给我们启示:杂乱无序的听力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当然很难对它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认知兴趣),学习态度也必然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在听力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图式为出发点,既要重视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又要重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二、听力材料的选取是有效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切入点。
  在范围方面,听力材料的选取总体上可参考新课标中的模块话题。教师要做的细致工作便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拿捏所选听力材料的难度。如果所选材料过易,学生则产生轻视心理倾向,他们的注意力必然很难集中,这很不利于听的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果所选材料过难的话,学生对提供的材料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学习热情必然会降低,自信心也会大打折扣。
  在把握材料难度这上,须综合权衡四个因素:语音、语速、词汇及涉及的背景知识。在上述诸因素中,词汇因素是老师须费一番心思的地方。由于听力词汇的不可选择性,听力对学生词汇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学生词汇量小,必然导致无法处理信息,所以学生词汇的掌握水平直接影响其听力水平。词汇的拥有量也制约着学生对其他因素的适应与理解程度。即使在学生的词汇量范围内,听力材料的语速也应当适宜,因为在英语连贯的发音过程中,往往出现弱读、同化、连读、音素省略和爆破音,发生音变,学生需要相当长时间去适应、总结。因此,对于材料中的较难词汇,教师很有必要在听前列出,教会学生词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后,所选择的材料的词汇可稍高于学生的现有词汇量。此时在材料中适当设置一点词汇障碍,不仅有利于他们听的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增加其求知欲。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迸发出更高的学习热情,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最终提高听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图式是有效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鉴于听过的材料有“稍纵即逝”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判断、推理、猜测等认知图式的依据来源于听力材料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对比。如果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听力理解就会有障碍。因此教师在听力内容的选择上,应力求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图式依据,即学生对听力材料中的人物场景、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认识和对主题的熟悉程度。在听力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知识图式,从而使新信息容易被理解,这也是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听内容的前提。学生将接受到的信息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就会产生新图式,丰富已有的图式内容,新的理解自然就会产生。以后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出现时,正迁移就会起作用。这样一来,这些材料就会极大满足学生的意愿,也会极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兴趣需求。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是有效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保障。
  教师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听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大部分学生在听课文录音时习惯紧盯书本,逐字逐句地追看,下意识地把听到的内容译成汉语,然后才能理解听到的内容,而不是直接将所听到的内容直接转化成一个情境。这样的理解近似于阅读理解――主要是靠视觉的而不是靠语音、语调等信息来达到理解目的的。也有的学生听英语时常纠缠于一两个词句,错过掌握大意的机会,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抓不住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改变学生的这种习惯,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的特点,设计出适合的课堂课件,有效地把视与听结合起来,只提供画面与声音,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受,让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共同构建一种情境来帮助学生纠正依赖文字的习惯。
  五、淡化功利心,注重即时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将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是有效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长久之计。
  教师应淡化功利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侧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通过听单词,适当辨别英美两种不同的发音,特别是要注意训练学生易混易错单词的辨析能力。教师还要关注学生采取的听的策略,引导他们学会认知、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师在听力课堂上应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如:运用教材中的“Function”和“Speaking”两部分内容,组织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讨论;利用教材中的Listening材料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捕捉信息的能力,熟悉英文常用句式句型,使学生养成边听边做重点记录的习惯,提倡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同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过程的即时评价,引导学生由纯粹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上来。
  总之,教师只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目标描述,在听力材料的选取上下足功夫、发挥即时评价的激励作用,那么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德如,孔锴.现代教育新理念解读[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