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抓好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远雪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虽然教材中的文章质朴优美,但由于读者与作者在审美情趣和生活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往往提不起阅读的兴趣,缺乏主动阅读的欲望。而且有些阅读课,在综合性学习时没有把握语文学科的本质,不能很好地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解决以上问题。
  一、“要读”:学贵有疑,重激趣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
  1.紧扣题眼,猎奇探妙。
  即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2.抓住情节,因势利导。
  即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全心学课文。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我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心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有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有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全心学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借题发挥,拓展延伸。
  即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设疑。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如学了《草船借箭》,学生早已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深深折服。这时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诸葛亮哪些传奇的故事,想不想了解他?此时学生肯定满是疑问,诸葛亮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怎么会如此神奇?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把阅读欲望延伸至课外,让他们继续领略诸葛亮的智慧,学生肯定热情高涨、兴奋无比。
  二、“善读”:旁征博引,重综合
  “善读”是指在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为阅读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调用多种知识和手段,拓宽学习途径,为感悟语言文字服务。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在阅读中加以运用,是培养学生“善读”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简洁,学生容易读懂。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因此,单凭读文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实在难以实现。为此,在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
  2.对话表演,强化理解。
  陈诗春老师讲的阅读课《共有名字》一文让我感受颇深。《共有名字》写的是土耳其一个偏远小村庄里的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都取了同一个名字,因此,当有来信时邮递员会在全村人面前当众拆信念信,引发了种种有意思的场面。陈老师在讲述这一课时采用了表演的方法,就是安排自己演邮递员,借助文中的台词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让同学借助文中的台词加上自己的创造演村民,从而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习语文,感悟来信的“乐趣”,感悟村民的“同情与关怀”。这样的课堂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策略,有效地抓住了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巧妙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体验,在表演中强化了阅读理解,不知不觉地落实了朗读指导。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表演能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也是一种新的阅读文字的方法。
  3.想象绘画,再现语言。
  画画是许多学生喜欢做的事,把画画带入阅读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课文。同时,画图也能让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独特地感悟其中内容。这种特殊的阅读方式尤其适用于写景文,如上老舍的《林海》一文时,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用简笔画分别勾画出大兴安岭的群山起伏、温柔和秦岭的险峻。美术手段与语言文字的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而且,根据文本想象绘画更是对文本语言的再现。
  教师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阅读中的运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阅读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促进人的多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要读”是学生阅读的前提,“深读”是学生阅读的根本,“善读”是学生阅读的拓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