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及其转变途径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克勇

  摘 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应试教育中的死记硬背、灌输式的教学现状,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将成为目前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文以探究旧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缺陷为突破口,对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资源享用方式,如何让学生从学习型转变为研究型,如何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会自我提高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探究 转变途径 思考
  
  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明确提出,教师要改变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使他们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逐渐形成个人的新型学习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死记硬背和灌输式的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就此谈谈对于学习方式的一些探究和思考。
  一、学习方式的特点
  (一)普遍性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途径和形式,是对学习的一种习惯性的倾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目标,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形式,有选择地采取一些方式方法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认知和理解,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对所掌握好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实践。这对于每一位的学生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特点,具有相同性质和特点的活动形式。
  (二)稳定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了一定的学习方式之后,就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习惯地采用相同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生刚开始采取某种学习方式的时候,是有意识进行,或者说是刻意地尝试采用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反复采用相同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稳定地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除非学习效果存在很大问题,否则便会一直坚持下去。
  (三)受限性
  学习方式有各种各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一个人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另一个人采用时,却不一定能取得相同的效果,这就是学习方式的受限性。一方面,学习方式是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已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也不相同。另一方面,学习方式也会受到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环境不一样,所处文化环境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尽相同。
  二、我国旧时期学习方式的缺陷
  所谓旧时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学习方式,主要特点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以听为主,一般不能随便发言,除非得到老师的允许;老师以讲为主,很少倾听学生的发言。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往往不能轻易发表个人的意见,个性往往被压抑被扼杀。在这种旧有的教育方式下,学生的个性特征容易受到限制和束缚,因而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一)非主动性学习
  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下,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述,忽视学习的灵动性,只是把学生看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机器”,没有思考,没有个性特点,只要听从命令认真学习就行,学生的学习也就变成了非主动性的学习,很难产生思维的碰撞,也没有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智慧的挖掘。长此以往,老师的教学会变得程式化和枯燥无味,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创新意识。
  (二)单向性
  单向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单向性。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往往只能依靠老师在讲台上的讲授,没有其他的途径,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单向的接受老师的教学,没有其他可选择的学习手段。同时,由于学生要全神贯注地听课,忽略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失去了多向性的学习氛围,就难以营造集体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脱离现实性
  在旧有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学课堂缺乏生机和动力,学生的思维被套牢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从而脱离现实,脱离生活,使原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知识丧失了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远离了学生真实的世界。因此,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把自己固有的成人化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一成不变地生活在老师过去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中,这就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扼杀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当前形势下学校对学习方式的要求
  在当前的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旧的学习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引导学生采取团队型的、自我分析型的、自主发现和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一)推崇团队型的合作学习方式
  当前,团队合作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推崇,也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有团队学习的机会,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自我学习,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学生之间的疏远、恶性竞争,甚至是对立。
  在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团队型的合作学习正好就是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融入到班集体或者团队中,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和分担学习的苦恼,每一位学生在团队中,都能够自由地表达看法,和其他学生一起共同享有学习资源,长期坚持下去,必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理论的基础步骤,而实践则是验证理论的唯一途径,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旧的学习方式,往往将理论与实践分开来理解,老师更多的是认同课堂上理论层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会造成学生只追求分数,不考虑实际的能力。有些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开始讨厌学习,甚至用逃学来消极抵抗。
  当然,我们不是否定学生学习理论的重要性,但仅仅学习理论是不够的。学生应该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能够运用的东西,这就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来验证,才能发自内心地去理解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练,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三)倡导积极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既要学习理论,又要进行实践验证,并且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学习”。然而,旧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的学习只是学习前人的理论,至于学生的探索,则是以后的事情了,因此这里所讲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就是要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方法和模式,在自己进行的浅层研究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从中领略科学知识的乐趣,感悟科学研究精神。
  四、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思考
  基于当前形势下社会发展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要求,我认为,要在新时期里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的人才,就必须坚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新型的学习观。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观念
  旧的教育观念认为,老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认真完成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体。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观念,则要求教师除了完成“教什么”的过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体验学习内容,提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因此,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转变资源享用方式
  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是出自于老师的口中,事实上,老师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新课程改革提倡借助于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来促进学生学习。例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图书馆资源、名胜古迹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协助老师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财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转变单一学习型为复合研究型
  所谓的研究型,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得出新的结论。这种学习方式,是在单一的学习型方式上发展而来的,它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科实验、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辅助完成。学生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学有所用,将实践中的总结出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且有利于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促进个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2000.
  [2]石鸥等.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廖肇银.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J].江西教育,2003,(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