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形势下的初中科学作业设计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顺生
摘 要: 传统的机械重复、高耗低效的作业训练模式,在现行义务教育阶段校园中仍然严重存在。为缓解这一问题,作者从初中科学作业有效性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初中科学作业状况和影响作业有效性的因素,并根据初中科学作业效低趣少的现状,探索出了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可操作的方法,在切实提高各类学生作业的有效性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科学作业 减负增效 优化设计
新课程标准与老教材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学业而论,课余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重要的地位。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课余作业总量控制在每天1.5小时以内。就此分析,科学学科的课余作业合理量应在0.5小时内。这就对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作业”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特定的教学情况,收集反馈信息,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活动。通过“作业”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完善和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查漏补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现实状况分析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中存在“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突出问题,机械重复高耗低效的作业训练模式,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题海”战术有得吗?肯定有得。――至少巩固了所学知识,也能提高某些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成绩。有失吗?必然有失――失却了多少宝贵的休息时间,失却了有益的兴趣与爱好,失却了本应该得到发展的个性和潜能。这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目标更是背道而驰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给学生“减负增效”的强烈呼声中,科学课堂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体现布置作业的重要意义,需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我通过观察、统计,认为现行的教师布置作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复性作业多。
如果一项作业既新颖又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那么学生通常会觉得这项作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生对于他们自以为有意义的作业,往往会认真努力、坚持不懈,富有创造性地完成。而对于那些他们觉得没有意义的作业(如将一个欧姆定律公式写30遍)常常草草从事、敷衍搪塞。不少教师主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却不能精心设计题型,而是“拿来主义”,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解题能力也越高,从而导致已做过的作业再次布置,有的甚至反复做了几遍。
2.随意性作业多。
有的教师认为,布置学生课外作业是老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布置就怎样布置,想布置什么就布置什么,根本不考虑“得法”与否。却不知如果布置的作业与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缺乏相关性,也就无法体现作业能够为特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的效果,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努力白白浪费。当学生认识到作业与他们的学习目标缺乏联系时,就会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完成,就会对作业产生消极的态度。
3.惩罚性作业多。
在一些学校,教师处罚学生的拿手方式就是抄写课本知识点或做习题,这些简单粗暴,近似变相体罚的做法,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的同时,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
4.提高性作业多。
作业的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常常随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同一作业,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易如反掌,但对那些能力低的学生却可能极为困难。不少教师认为,作业的难度高一些,多练了学生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却不知如果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往往感到迷惑不解,望而却步,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就会大为降低。这样只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二、作业优化设计
1.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增加作业题本身的趣味性、现实性。
影响初中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有学习的吸引力、学习的内驱力、学习的情动力、学习的意志力等。学习的吸引力强度由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从主体方面讲,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越强,客体越容易成为吸引的对象。从客体来讲,只有符合初中生需要和兴趣的客体,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兴趣的引导,逐步产生高层次的心理动力。很多时候学生往往将作业作为一种负担,疲于应付。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
如学习了溶液的质量分数知识后,让学生在农业生产上病虫防治时配制一定浓度的农药。学习了植物茎的结构和营养物质运输的知识后,可将这个知识与果树生产上的环割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己的果园里进行环割试验,探索环割深度宽度与增产效果的关系。
类似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及时享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
2.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布置作业。
分层次布置作业包括完成作业时间的层次和作业难度的层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业的量与作业的难度应该宏观上加以控制。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初中生的课外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的要求,每天完成科学的作业的时间应控制在0.5小时左右。由于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向全班学生都布置同样的题目,就会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对学优生来说,就造成学习能力与学习资源的浪费;对学困生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与失败使他们对作业失去了信心,造成抄作业现象的普遍出现。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清楚地了解每道题的难度系数,一般的学生完成这道题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不妨题量稍增多,或难度稍增加,或强调多角度进行一题多解;对能力较差的学生多布置一些基础性作业。
在作业的分层次布置的操作上,可从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完成的质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如要完成某一项调查研究的报告,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自行设计调查的方案,独立完成调查工作,完成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能力不大好的学生,教师可帮助他们设计调查的方案,帮助他们整理调查数据,帮助他们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完成内容。
3.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设计探究型的开放性作业。
科学教材上很多知识点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知识小点组合起来的,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个条件适当地改变,往往会出现另一现象,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这方面的探究。
例如:CO2的制取是个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在课堂中或课后让学生完成如下开放性作业。
①为什么要选用盐酸而不能选用硫酸?――因为石灰石与盐酸反应产生的CaCl2易溶水,而石灰石与硫酸反应产生的CaSO4微溶于水,很快在石灰石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硫酸与石灰石的进一步反应。实验演示证明只有开始时有零星的几个小气泡,而后便不再反应。
②盐酸的浓度是大一些好还是小一点好?――盐酸浓度太大,易产生酸雾;浓度太低,原料不够,一会儿就反应完。
③为什么要选用块状的石灰石而不选用粉末状的纯碱?――后者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
④为什么用粉末状的纯碱与盐酸反应速度会太快?――粉末状纯碱与盐酸液体接触充分。
⑤如果把石灰石研成粉末状,是否可以加快反应速度?――实验证明可行。
⑥纯碱与盐酸反应速度太快,有什么用途吗?――酸碱式灭火器。
⑦如果实验室只有盐酸和纯碱,要制取并收集少量CO2有什么办法?――改进装置,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用以控制酸液的加入速度。
本实验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和讨论,通过这个探索过程,学生对反应的原理及其中的科学思想会透彻掌握,同时告诉学生,发明创造和科学创新就在一个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的过程之中。
4.优化作业评价方式,及时反馈,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在教师辛苦批改作业后,有些学生往往连看都不看一眼,不能及时订正,导致作业有效性低。更有相当多的学生,作业本做得相当清楚与规范,可以说无可挑剔,但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像作业本上反映的那样,究其原因是作业过程中存在抄袭现象,这种弊端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学生学习态度差,教师不能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旦发现有抄袭作业现象,就应严厉制止。教师在作业批改后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及时矫正。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妨告诉学生作业的意图,这道题主要考查大家哪一方面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做正确了,说明自己这一知识点已经掌握,学生能及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如果这道题做错了,学生会去钻研这一知识点,直到搞懂为止。可以让学生组成作业互助组,除了对有些研究性、开放性题目能协作完成外,还能让他们将做错的题目在组内相互交流,一定要求学生能分析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样订正。只有真正订正过来,以后才不会再出类似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中,鼓励性评语比批评性评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大。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平时学习基础不大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与鼓励是很有必要的。
三、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作业的优化设计”和“学生的减负增效”两个方面的认真研究与实践,我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作业环节,对作业进行改革,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了各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从苦学转为乐学;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高层次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科学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尽可能地优化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以便最终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2]余自强.科学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4.
[3]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试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9.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