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英语中的文化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云

  摘 要: 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更加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语言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文化教学 文化差异
  
  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更加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语言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部分融于教学中。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应掌握的知识,而且从中了解了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和丰富的英语涵义。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交流、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必经途径。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却使人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团结就是力量,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主张张扬个性。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让学生处于迷雾中,同时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Chinglish)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如:“红茶”我们会翻译成“red tea”而在英语应说“black tea”)。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语言和正确表达思想。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和语言所产生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帮助其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所依存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需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而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自古以来,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不是用“Thank you”(谢谢),而通常会“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地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也就是常说的直译只要掌握相应的词汇就能说出相应的英语。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再比如我们说“生死轮回,死后有灵魂”,讲究“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被理解和掌握。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其重视礼节程度不亚于欧美任何一国。但是由于中西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在与英美人进行交往时,就会引起对方的误会,发生不必要的误解。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譬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表扬后,应该立即对学生的称赞表示感谢,让学生感知西方人比东方人直接,其语言表达更实际,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让学生也能习惯这种表达,并且能运用起来,毕竟我们东方人的这种含蓄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它需要教师不时地提醒和督促。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亦是多方面的。然而多学习了解一些别人的经典文化,如国外的艺术作品,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见识。与此同时,教师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于忠喜主编.英语典故辞典.南京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