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插图更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定红
课本中的插图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课后练习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翻开现行的苏教版语文课本,一幅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插图令人浮想联翩,让师生爱不释手。插图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直观再现,而且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细致传神的插图不仅美化了教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它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
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课本上丰富多彩的插图渐渐淡出课堂。纵观各层各级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语文评优课,各类公开课没有课件似乎就称不上一堂具有时代气息的好课。而能关注、利用插图资源的教师也可谓是少之又少,插图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鲁迅先生说:“插图不但有趣,且亦有益。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强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文字之不及。”可见,文本的插图与文本的语言形象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插图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新理念与教材设备的矛盾冲突中,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教材的理性叙述中,如何合理地、巧妙地、创造性地利用插图资源,充分挖掘插图丰富的内涵,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使插图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呢?
一、激活插图,提高语文素养
1.利用插图,情境识字。
好的创意,是教材的生命。在低年级的识字教材中,不仅在字的上方注上了拼音,而且配有精美形象的图画,为儿童识字写字设置了很好的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透彻理解编排意图,利用文中插图,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认字形,解字意,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苏教版第三册识字3中,就配有多幅形象的文字插图。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结合插图,分析“笔”“尖”“看”这三个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另三幅插图,并与相应的字对照,分析每个字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从而体会“灶”“尾”“歪”这三个生字的构字特点。这样借助插图,将字形与表象统一,学生便从中悟出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基与此,我还借助文中插图,让学生从观察图画到观察象形字,再到简化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使简单的笔画结构与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
2.紧扣插图,感悟文本。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是插图最明显的作用。课文中的插图很多都是课重点内容的直观再现,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突破点。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先出示放大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丹顶鹤后问,谁认识它?并揭题板书“丹顶鹤”。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看图,问:谁知道“丹”是什么意思?学生借助插图,马上就知道了“丹”的意思。图文对照,了解词义,认识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不失为解词的极佳方法。课文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描写了丹顶鹤的美。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丹顶鹤美在哪里?学生观察后,很快就知道丹顶鹤颜色美,样子美。紧接着,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课文,找出写丹顶鹤颜色美、样子美的语句,再抓住“嵌着、逗人喜爱、引吭高歌、高雅”等词语,反复朗读,体会丹顶鹤的姿态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最后,再次让学生对照插图,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丹顶鹤。借助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3.巧借插图,训练说写。
留有空间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留有空间,也就留给学生说话写作的肥沃土壤。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配有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大多妙趣横生,神形兼备,让人激情飞扬,给师生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给师生留下了无限的创造天地。如在苏教版第三册练习2中,有一综合性训练的题,要求学生观察秋天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说说哪些景物表明秋天到了。学生说,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公园里的菊花开了,天空中的大雁往南飞了。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学生说,秋天到了,草坪变黄了,枫树的叶子变红了,农田里的棉花白了……再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赞美秋天的美景。学生有的说,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一阵秋风吹过,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说,秋天到了,公园的菊花盛开了,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浅绿的,一朵朵,一簇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好看极了。还有的说,秋天到了,大雁在天空中飞行,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向遥远的南方飞去。最后,让学生利用假日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踪迹,把找到的秋天用彩笔画下来,用相机拍下来,并把看到的美景用语言描绘出来。其实,像这样可以用来进行说写训练的插图,教材中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素材,灵活使用插图,就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说写的机会和内容。
看图述图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无疑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审美等能力的良方。
4.活用插图,快速背诵。
教材中有些课文相对较长,故事性也很强,文中所配的多幅插图较好地展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配有多幅插图,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在教学时,我在理解了课文后,边指导学生看图,边复述,记住“蹦、爬、落;闪亮、透明、圆润”等关键词。接着,让学生合上课本,看教学挂图复述课文。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已能把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课文插图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点缀,一种摆设,而是一种无限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与智慧,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发挥插图特有的作用,让插图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插图。
二、整合插图,培养能力发挥功效
1.培养观察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这充分说明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激发想象联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以前,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联想。一幅图上的事物,学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真正体会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如我在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在让学生体会了青蛙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大海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它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后,引导学生看结尾的一幅插图,展开想象:青蛙跟着松鼠千辛万苦地跳完了无数台阶,终于到达山顶,此时此刻,呈现在它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呢?它们会说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让他们从中领悟了课文深刻的哲理。
3.提高审美情趣。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教育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有自己的特定的主题,有的围绕课文内容形象地展示主要情节、关键人物、优美景物;有的针对练习及页面的设置进行了美化。教材中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插图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或唤醒真挚的情感,或放飞涌动的灵感,均凝聚着人们求真的欲望和向善的情感。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语文教师切不可为了追赶潮流,费尽心思查找资料,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制作精彩的课件,而把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丰富多彩的插图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我们要让插图重新焕发光彩,让语文教学因插图更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