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新征

  摘 要: 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一直是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与要求。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在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践探索,从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 中职生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对策
  
  2009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①这充分表明,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与要求。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贯彻这个培养目标时,都只重视了“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要求,而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当作了一句政治化、公式化用语,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无法在短期解决的诸多问题,如:课程计划不能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较薄弱,教学评价不能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归因分析与辩证思考,我认为,现阶段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科学地理解中职学校核心培养目标的内涵
  中职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是中职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对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我认为,中职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因此,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纠正思想上的偏差,不但要注重第一堂课的培养效果,而且要重视第二堂课、社会实践等途径的功能作用;不但要重视某一阶段重点能力的培养,而且要以此为重点带动其他能力的培养,以求其“综合”;不但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由社会对职校生的能力要求所决定的,以及职业能力内涵本身所决定的。
  二、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
  课程是学校及培训机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宗旨和教学目标,只有借助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情况,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课程目标就是指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终的培训效果均以能力为本进行衡量,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与现实的生产技术紧密相联。
  1.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当前,中职学校应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为核心,构建既能让学生学到基础文化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方向,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一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公共基础课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②因此,公共基础课可在保持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前提下,重点克服普通教育式的应试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确立“改变应试误区,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应用功能,实行分层教学”的改革基本思路。如果文化课和德育课要进行与专业整合式的改革,或公共基础课打破学科型课程,则要在国家和省的统筹规划下进行,不能盲目行事。二是以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专业技能课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③因此,中职学校要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性、完整性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为线索,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
  2.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整合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职业与岗位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课程内容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课程,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来划分专业方向。要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1)根据“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④的要求,整合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一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对传统文化基础课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二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和社会性知识为目标,优化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根据“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⑤的要求,整合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一是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二是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形式进一步强化中职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中职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3.根据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开发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校本课程。
  (1)以促进就业作为中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根本目标,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和重点。
  (2)成立由长期工作在相关专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第一线、代表不同层次、一贯热情支持中职学校发展的行业协会、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及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导学校专业建设,从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的角度参谋参议学校课程改革,为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提供最新、最准确的市场依据。
  三、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素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1.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也应该是与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保持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一支外聘教师队伍。“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离职、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学一线兼职任教,承担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从而“形成一支稳定、实践操作教学能力更强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紧缺专业教师的不足”⑥,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2.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只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较普通教育的教师更需要通过各种培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从而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1)通过“定期聘请高校名师、职教专家和企业成功人士来学校举办讲座”、“选派专业教师参与全国、全省、全市教研和学术会议,编辑教育理论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与研究”、“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应高校学习深造,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专业人才或师资培训”、“安排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考察,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出国培训、国家级及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等形式加强现代教育理论与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必须立足校本,有针对性地加大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
  3.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
  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更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1)确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理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路;(3)积极创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条件。主要是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造实现产学合作教育、提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最佳条件。
  四、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是中职学校办出职教特色、取得应有的办学效益的重要体现。为此,各中职学校要在开放型的“大实验实训”环境的前提下,构建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我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块构建、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效务实的教学管理机制建设、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
  1.科学设置实践模块。
  中职学校实践教学模块的构建,必须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征,设置不同的训练层次,形成系统的训练模块,即认识教学模块、技能形成模块、技能综合模块。
  2.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构成分为三个平台: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场地、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单位。
  (1)加强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场地建设。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场地包括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部分专业基础课实验场地,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础应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由学校实践教学中心统一管理。
  (2)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包括面向某一具体专业或大类专业方向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和校外专业实训基地,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具备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四位一体的功能,承担实践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生产与社会服务等任务”⑦,由学校实习工厂(设备权属学校)和相关专业科(主要负责实训装备日常维护、实训内容、实训项目的研究开发)共同管理,并以专业科管理为主。应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拟定购置计划,以及实践设备的安装布置,结合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设置若干柔性模块,遵循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实践内容“真实”与“模拟”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和训练的平台”⑧。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选择,选择条件较好,既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又交通相对便利的单位,由学校与基地所在部门签定合作协议书,举行挂牌仪式。
  (3)确保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单位。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学校所办专业相近、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且对学生毕业实习提供有利条件的单位取得联系,并发展其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制订“双赢”合作条例,共同做好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
  3.高效务实的管理机制。
  主要包括实践管理机构构成、实践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等。
  4.推广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多年来的中职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引进并大力推广应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中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可靠保证。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制定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在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该教学法一经使用,就得到了世界各国职教界的高度关注和学习。我国于2000年前后也掀起了推广应用该教学法的热潮。河南省省级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于2002年开始学习应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五、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建立考核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辅导能力、教学实绩等,以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列入教师考核制度中,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化。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就是体现于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多样化,改变仅凭学业成绩和考试给学生下结论的状况;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化,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学业成绩评价的等级制;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
  3.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创新评价方法。
  (1)广泛推行过程考核评价和项目综合考核评价。其中,过程考核主要评价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参与项目完成的积极程度、在解决问题时的贡献大小和在完成项目时负责部分的工作量大小,以及相互配合的密切程度、分工合理性等。项目综合考核主要评价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项目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与创新等能力。
  (2)借鉴国外多元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等等。
  (3)在职业技能的考核上,贯彻“产学合作”的操作策略,引入社会评价,在以职业标准取向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学校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互动统一。尤其是在毕业实践环节,要引入企业对毕业班学生能力的评价机制,借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中职生的培养质量。
  (4)增加专业职业技能的考试权重,逐步落实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同步的基本运行机制,并使技能鉴定与课程考试结合起来,避免搞重复考试。
  
  注释:
  ①②③④⑤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2009,1(6).
  ⑥教育部职成教司师资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新蓝图[N].中国教育报,2002,1(21):3.
  ⑦⑧徐文苑.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础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