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顾芳

  摘 要: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使高职类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抢占先机,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就业观、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的作用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机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职类毕业生 就业指导工作 五个方面
  
  引言
  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大。面对现实,毕业生们要同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动手能力是必备项,可见就业岗位竞争的强度,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各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如何做好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1.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1)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学校必须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规划,帮助每位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全过程。所谓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根据大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在刚入学时就着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二年级着重成才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三年级树立就业、择业、创业并举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做好就业相关政策、信息、择业指导等服务。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而且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参加各项技能比赛。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场所,提供了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我们应为学生联系和提供课余及节假日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假期勤工助学等实践机会,并指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在社会实践全方面的接触社会,为后面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打好基础,全面反省自己的职业取向、职业素质、就业观念、综合素质等,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各项技能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在课堂所学的本领,争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就业观。
  2.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际能力,技能岗位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者就是人才,不论其学历如何。
  (1)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提高文化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拓视野,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创新教育,提高未来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创造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把握就业主动权,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理想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突出的优势为自己打造未来精彩的人生。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综合素质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所需人才。
  3.实现毕业生无障碍就业的根本在于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
  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是好高骛远,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针对这种不良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采取对策。
  (1)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目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我们要指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唱响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教育学生要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着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从由国家的“统、包、管”一条龙服务到“择优录取、双向选择”,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性明显增强,毕业生就业已逐步市场化。
  (2)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国内面临裁员和减岗的形势。我们要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推动学生主动推销自己,引导学生主动择业和自我创业。大学生不仅是就业者,而且可以成为职业领域拓展和新职业创造的缔造者,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新的职业领域。只要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主动择业,就一定能在社会的大天地里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4.职业道德教育应与择业观的教育结合
  (1)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人的成长方向,是青年大学生成才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价值导向。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择业标准、择业行为受到其支配。学生选择职业要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要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而不要以金钱为准则。现在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今日很多毕业生的择业口号已由过去的“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为“到国外去,到公司去,到大机关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基层、去西部就业、去创业,应该着眼现实,放眼未来,看到发展,而不要以眼前利益支配择业行为,清除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抛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不实心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的就业观念。

  (2)加强毕业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如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逃避,还款信誉较差;求职过程中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面试时自我拔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等,这些均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5.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能和教师的作用
  过去,就业辅导员的角色较为被动,学生有事才找辅导员,而且要预约。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状况,主动与同学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其顺利就业。
  (1)辅导员可以成立就业网络信息小组,特别要与以前的毕业生建立稳定的关系,随时掌握招聘信息。掌握社会需求信息是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的关键环节。有没有信息意味着有没有选择机会,信息的多少意味着选择机会的多少。学校应通过就业指导机构,为毕业生就业架桥铺路,通过各种形式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掌握需求信息,包括专业、数量、需求层次、用人单位要求等,向学生及时公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2)往届毕业生工作以后,社会交往比较广泛,他们或者已成为某单位的负责人,直接负责招聘工作,或者知道本单位是否需要人,或者他们知道哪个单位需要招人,要招什么样的人,需要哪个专业、具有什么特长的人,等等。学校可从他们那里搜集招聘与就业的信息,再将应届毕业生推荐出去面试,这样有的放矢,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3)发动教师为毕业生找工作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教师桃李满天下,在社会上有威望,可以及时搜集、整理、储存和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供毕业生随时查阅。教师能够对所掌握的招聘信息进行鉴别,去伪存真,避免浪费学生的时间和金钱。教师见识广,经验丰富,与用人单位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课堂上适时加入就业指导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是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学校需要设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健全全员关心学生就业的工作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为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而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对促进当今大学生就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诚.中国的就业形势与新就业政策[J].财经科学,2003,(01).
  [2]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03).
  [3]陈敏,李志祥.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4]陶小江.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