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就是你的眼睛》教学案例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学目的
  
  1.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盲童的生活,体会盲童的心理世界,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
  2.让学生用手触摸不同的材料,感受各种材料的质感,用不同材料制作粘贴画,激发学生的爱心。
  3.演唱歌曲《摘星星》,感受节奏的规律和旋律的高低。
  
  教学难点
  
  具体游戏、手工制作、歌唱的指导,要渗透课题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课件、剪刀、胶水等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品的准备情况,师生互相交流情感。不间断地播放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缤纷的色彩。
  
  2.绘画欣赏
  
  通过绘画的欣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则运用强烈的对比,让孩子们明白盲童的世界只有黑暗,产生想了解盲童、帮助盲童的心理。
  
  3.诗歌朗诵
  
  请学生欣赏一位盲童小朋友的内心独白――诗歌:《我是一个盲童》,引导孩子们在诗歌的欣赏中了解盲童的心灵,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4.模拟情境游戏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成为盲童的滋味,感受盲童的无助和寂寞,从而使学生产生想要帮助他们的心理;同时还穿插介绍盲道、盲文的知识,告诉孩子们,盲人的触觉和听觉是十分灵敏的。
  游戏一:“蒙眼前进”要求孩子用眼罩蒙住眼睛在教室中行走,并在他的前面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孩子体会盲童行走的艰难。
  小结:你们体会到了怎样的感觉?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盲童?
  帮助盲童过马路,告诉盲童,“别怕,我就是你的眼睛”;不要挤占人行道上的盲道……介绍盲道的知识,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批判。
  游戏二:“摸物报名”让学生蒙上眼睛,给他触摸各种材料,并且要快速地说出是哪种物品,猜对者颁发小红花。
  小结: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如果你是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你能摸得出来吗?为什么摸不出来?盲人却能通过触觉分辨出更多我们常人不用眼睛就无法分辨的物品,于是我们发明了盲文。盲童们可以用盲文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介绍盲文知识。
  
  5.讲述故事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讲述盲童海伦・凯勒和金元辉的故事,让学生学习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并引申到如何实际地帮助盲童解决问题,如带盲人过马路、陪他们聊天、捐献物品、社会资助、志愿者捐献眼角膜等等。
  
  6.歌曲演唱
  
  运用音乐的艺术手法渗透主题。教授学生演唱歌曲《摘星星》,注意歌曲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盲童的关爱。
  
  7.手工制作
  
  用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用综合材料制作粘贴画的方法,以便让盲童通过触摸感受绘画的美丽。教师讲授综合粘贴画的方法:选用各种小型材料,根据材料本身的外形、质感进行想象,组合粘贴为一幅图画。
  作业形式由六人一组合作完成,背景音乐是《摘星星》,让学生在反复的聆听中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最后要求学生在完成作品上台展示的时候能够对盲童娃娃说一句心里的话,在展示时背景音乐配上《爱的奉献》,深化本课的主题。
  
  8.课堂总结及延伸
  
  教师总结,启发学生通过各种实际行动告诉盲童:“我就是你的眼睛!”课外延伸则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有关盲人或残疾人士成功的例子,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例如: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二泉映月》,贝多芬失去视力后创作《月光曲》等等。
  
  [教学反思]
  
  1.艺术形式多样化: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艺术课的综合特点,围绕关爱盲童的人文主题,运用了绘画欣赏、诗歌朗诵、游戏表演、聆听故事、歌曲演唱、手工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教学,整个环节的穿插、过渡自然,学生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2.艺术与情感融合:在游戏活动环节中,学生尝试从“蒙眼前进”和“摸物报名”两种游戏来真实体会盲童的生活,从而对盲童需要帮助的这一概念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摘星星》是一首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歌曲,它本身表达了帮助盲童的美好愿望,体现了课题的人文内涵,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表现出了那种毫不修饰的真情。最后的手工制作,学生们满怀深情地为盲童制作能够触摸的综合材料粘贴画,并且在展示时说上一句最想对盲童说的话,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对整节课的主题烘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
  3.存在的不足:由于教学环节较多,以至于最后制作粘贴画的时间不够,影响了作业的效果和作业的展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8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