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生命教育于生物学教学之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劲松
摘 要: 目前社会压力增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生物学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刻不容缓的环节。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涵义 生物学教学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但现实情景却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调查表明:“在4622名学生中,特别想自杀的占17.4%,曾经想自杀的占4.9%。据卫生部近期公布的调查,15至34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并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疑难病症,而是自杀,且自杀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1]屡见报道的青少年自杀、伤害等现象告诫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青少年学生要学会珍爱生命,学校要实施生命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1.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就是关注生命发展的教育。通过对生命知识的学习和体验,让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帮助青少年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独特的生命,并使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和自然和谐发展。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幸福的人。
2.生物学中的生命教育
有关专家认为:“个体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比其他课程更具有一定的优势。
2.1在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对它充满了兴趣和好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有关生物学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渗透生命教育。如教学有关生物生长、发育的内容,被子植物的繁殖要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然后才能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其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形成生命的源泉――种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我们要学生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与其他生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需要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通过类比学习,学生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人不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而且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单位,人类不仅要爱护自身的生命,而且要爱护其他生物的生命。我们应通过这样的比较,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使学生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尊重人类的生命,同时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并在学习中帮助学生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主动去适应他人、适应社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2.2通过实验与实验探究进行生命教育
实验与实验探究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生物教材中安排有许多有关生命教育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开设救护知识课程,学习咽喉哽塞的急救、人工呼吸、心外复苏等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急救处理常识和能力,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承担应尽的人道主义责任,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紧急时刻的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探究大气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温室效应对人类和自然界造成的威胁,酸雨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等等,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观念。
2.3结合相关专题活动开展生命教育
相关的专题活动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推动学校生命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悟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性。目前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与“生命”这一主题有关,教师结合生物学的教学,组织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意义。如:讨论“克隆人”所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就“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克隆”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真谛,从而端正自己生命观态度,形成健康的关爱生命的行为。又如通过“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系列讲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尊重异性的个体差异,形成健康的青春期性心理。同时结合“非典”和“甲型H1N1型流感”等传染病,让学生了解传染病传播的途径,重视传染病的危害性,学会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染病,科学、有效地应对传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确保个体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可结合人体胚胎发育的教学,以科学唯物主义观点理解生命的诞生与演变,理解个体与环境的联系,欣赏生命的诞生,珍惜和珍爱生命。还可进行适量的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结合“6.5环境日”、“4.12地球日”、“5.22野生动物保护日”、“12.1爱滋病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救救濒危野生动物”之类的生物竞赛活动,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代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以人的生命为本,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所以教育首先要关注“生命教育”。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要把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
[2]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2003,7.
[3]易培录.试论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与管理,2004,(26).
[4]方显岩.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4,(10).
[5]王青.生命科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和实践研究[J].科学教育,2006,12,(3):58-60.
[6]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25-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