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洞察力培养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淑波 郭文颖 马小迎 李冬媛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包括政治、经济、学术、旅游乃至日常交际等。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制约。当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即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标准的发音、地道的语法等,交际往往也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这种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交际中断现象被称作“文化休克”。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学生文化洞察力的培养及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导入。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 文化洞察力 培养与提高
  
  1.引言
  文化洞察力,是指学生对所学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所产生的的敏锐感知度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灵活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来说,学生文化洞察力的培养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它已经成为继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之后的又一必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各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英美文化导入缺失现象,这是由传统的应试英语教学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只看成绩,不重能力,学生的文化洞察力的培养并没有被放到和语言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反而处于一种可有可无、附属次要的地位乃至根本缺失的一种状态。为了使学生的文化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之形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能得到切实提高,有必要从日常点滴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对文化敏锐的感知力,从而真正体味到语言本身所散发出的魅力。
  2.文化认知的方方面面
  2.1中西方文化差异认知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是人文文化的代表,典型的主观色彩文化,它与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文化是典型的科学文化,客观色彩浓厚,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汉英语言反映出来,从而导致了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支。
  而需要注意的是,以英语文化思维为背景的人在进行形式分析时倾向于由小到大,以主体为中心,这反映了他们文化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会发现对于语音、语法规则方面的错误对方很宽容,但是对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对交际原则的违背则无法接受,从而造成由文化休克所导致的交际终止,这是文化制约语言交际的最佳体现。英美人注重隐私,年龄、信仰、收入等都是敏感话题,然而中国人恰恰把它们作为与人沟通的最常见方式。可想而知,在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情况下的交际活动必定以失败而告终。倘若语言学习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而在英语表述中想当然地套用中国文化,那就很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乃至引发文化冲突。
  2.2中西方语词差异认知
  把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割裂开来,不考虑语词的文化因素,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即具备“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这是万万行不通的。语言学着重研究的是语言本身,研究语言的语音系统、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发展历史等;而不问语义、语用、社会习惯等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所培养的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但作出的句子虽符合语法规则,却违背了语用原则,交际依然以失败告终。
  比方说汉语的习语“攀龙附凤”,如果我们用英语表述的话,容易翻译成“climbing up with dragon and phoenix”,但实际上应该翻译为“worship the rising sun”。
  又比如“转战南北”,有人译为“fight south and north”,正确的为“fight north and south”。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习惯上,中英文有一定的区别。中国人习惯于先“东西”后“南北”,而且在涉及“南北”时,习惯于先说“南”,再说“北”,如:“南征北战”、“南来北往”等。而英美人与此正好相反,如“江苏在中国的东南部”翻译成英文是“Jiangsu is in the south-east of China.”,而“新疆在中国的西北部”应译为“Xinjiang is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又如,“同学们都很讨厌他,因为他经常拍老师的马屁。”被误译为“The students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pats the teacher’s ass.”而正确的是“ The students all dislike him because he often licks the teacher’s boots.”因为以前在欧洲,臣民见到国王与王后往往要亲吻他们的靴子。后来,人们将lick the boots引申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某人”,它与汉语的“拍马屁”含义一样。在美国英语中,“拍马屁”还有另一种说法,即polish the apple,源于以前的学生用擦亮的苹果来讨好老师。
  上述例子说明,在中西方语言交流中,这些中式英语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仍将造成这样那样的误解。有些大学生可以读懂长篇的文章,但容易产生“文化冲突”和误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文化差异意识淡漠,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贫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文化洞察力的培养。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来说,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新《大纲》中明确指出了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于各场合、各部门的复合型人才,这里所指的文化知识既包括本族语文化知识也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广大外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在外语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
  3.文化洞察力的渗透与培养
  3.1潜移默化
  首先,教师要把社会文化教学提高到和语言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既重视语言形式本身又重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使研究文化教学成为搞好英语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对大学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完善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自觉培养一种“文化洞察力”。
  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纳入其中,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对英语的影响。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导入西方文化内容,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并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克服母语负迁移心理,逐步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比如,教师应该让学生熟悉常用汉英词汇的文化内涵。因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完全对等的词。相应的词,可能指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如,hard money;hard currency;hard cash看上去像同义词,事实上不然。hard money在美语中指相对于纸币而言的“硬币”,有时也作“现金”解。hard currency可不是硬币,也不一定是现金,它是指价值比较稳定的“硬通货”。如美元、欧元、英镑等都是目前世界上的hard currency,但它们不一定是hard money。至于hard cash (or hardcash),只指“现金”,在非正式用法中,有时也指“硬币”,但决非指“硬通货”。又如下面一些用法,乍一看起来好像不大对头,实际上都是非常地道的英语:
  The judge divorced them.法官让他们离婚了。(而不是法官与他们离婚)
  The court divorced Mr.and Mrs.Jones.法庭给琼斯夫妇离了婚。
  因为作动词用时,divorce为“使离婚”,常用于被动语态,常用的搭配是to be divorced from sb.,当然,它也可以用主动语态,此时,就不必加from了。切不可按汉语习惯加上with之类的介词。
  由此,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能帮助学生了解词汇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得体地选择词汇进行交际。
  3.2日积月累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教师应多介绍一些地道的、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及中西方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教师应使学生学会在适当语言环境中使用适当语言。最好使用教材或自己熟悉的句型,不要生编硬造,可以平时背诵一些经典的句型。例如当看到“头”字,我们就十分自然联想起英语里的“head”,但我们更要研究其深层涵义,即在特定语境中“头”字的内涵和外延,如:“她正在梳头。(She is combing her hair.)”;“一辆小车停在桥西头。(A car was parked at the west end of the bridge.)”。
  4.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文化洞察力,使学生能自如地进行听、说、读、写、译,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墨希.李津.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2]章国军.透视中式英语[J].韶关学院学报,2005,(11).
  
  本文课题编号:201001A4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