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成

  摘 要: 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方式。倡导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仍是一个重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由课内辐射到课外,由课外联系课内。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包括:创设情境、整合知识、研讨解疑、归纳评价。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包括:面向生活学习语文、开展专题研究。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探究性学习方式 实施
  
  语文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着它所特有的优势。如何实施这种教学呢?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1.创设情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可以说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能够引起学生使用原有的认知图式的问题情境,通过有效反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运用原有的知识并不能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并在主动探究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2期中介绍的徐老师的“创设一个新辞格”教学实录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刚开始上课,徐老师便说:“今天我们要研讨一个修辞现象。”接着便出示一组句子:“那醉人的绿啊!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朱自清《绿》)“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林嗣环《口技》)
  徐老师接着便问:“请问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格?”很自然,学生起初都想运用已学过的修辞格来解决问题。他们感到奇怪了,因为他们发现,不是比喻,不是比拟,也不是夸张。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通过讨论,归纳出特点:两个句子都通过有悖常理的假设,表达作者不同寻常的构思。最后,他们把这个新的修辞格命名为“奇设”,从而就完成了新知识的建构。他们的思维经历了:产生认知冲突―否定原有图式―分析失败原因―建构新图式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策略中,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
  2.整合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同时还要作一些适当的点拨、诱导,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将新旧知识灵活地整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认识,深化对问题的探究。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核心内容,有时根据需要,可以打破知识章节和原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对所学知识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重建新的知识结构。如:在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时,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别里科夫是被他自己所极力维护的套子“套”死的。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进行讨论,得出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这样一个套子“套”死的。而这两个套子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落后的套子。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学生可能受文章的影响,认为“套子”就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事物的代名词。这时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理解,“套子”其实就是指用来制约人的行为的一些规章制度。教师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自由发言。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套子就无处不在,而且有些“套子”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3.研讨解疑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一些内容提出疑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与文本对话,从教材中直接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如在阅读《祝福》这篇课文时,有人可能会提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她沦为乞丐,极度贫困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怕死后被锯成两半,极度恐惧而死的;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因为她可爱的儿子死了,极度悲伤而死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最后,学生得出:祥林嫂其实是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而死的。
  4.归纳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要点,梳理思维过程,并探究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在学完了《祝福》、《边城》、《荷花淀》这三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命运为什么各不相同。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在欣赏作品时,从人物生活的大时代背景入手,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归纳,就为学生阅读其它作品、分析其他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经验。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评价。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毕竟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宽语文信息的视野,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进行探究。
  1.面向生活学习语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斯宾塞早就探讨了为完美生活而设计课程的问题。罗素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教育为了美好生活!杜威更是深刻阐述并实践了‘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在中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身心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新世纪的课程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一些”。
  我们必须强调语文实践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其实很多。如:我的一位老师就在课堂上讲,他在平时很喜欢倾听他人的交谈,并从他人的交谈中学到了不少语言表达技巧。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发: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则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处处都可以学语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来学语文。如:鼓励学生办报、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和采访工作。就社会调查来说,学生可以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西部开发问题、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问题等。
  2.开展专题研究
  (1)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立意要新。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积极主动地去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质疑,从而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2)研究的专题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既不能太简单、又不能太难。如果研究的专题内容太简单,学生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就能研究好,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究完问题后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也就失去了进行专题研究的价值了。
  (3)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题。教师一定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多个专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但自己选择专题而没有采用老师提供的专题的同学一定要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以便确定研究的专题是否具有可行性,这有利于老师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工作。
  (4)研究的周期要短,并有一定的资料来源。研究的专题一定要有资料来源,否则学生就无从下手,自然不能得出一些富有创造力的结论。
  (5)对学生的专题研究成果,教师可以作一些适当的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有时,学生的探究结论不一定正确,但从学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且敢于发表一些独具特色的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并委婉地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师有策略地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可以保护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秉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2]董云.从“问题”到“课题”――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3]刘从华,谢牛.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育研究,2002,(7).
  [4]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20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