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 勇

  摘 要: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的主流。随着历史教育改革的深化,历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太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端正、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等非智力因素,而热衷于满堂灌,训练“考试机器”等,极大地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兴趣 课堂导入 质疑设问 创设情境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而初中历史更是可怜,某些地区甚至把它排除在中考科目之外,成为“门外汉”,因而被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我们认真反思初中历史目前“可怜”的处境的原因,认为没有学习兴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总结: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像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像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像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憾,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又如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学生不但产生了极大兴趣,而且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