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德斌 韦明春 张春杰
摘 要: 继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体育课堂教学在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本身也成为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分层次教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最优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按素质将全班男、女生各自分组,每组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评价方式。通过阶段性测试肯定学生的成绩与努力,并适当对组别进行升降调整,进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的复合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一、问题的的提出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我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背景下的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及后天主观与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标更为彻底地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题。这在课堂教学中就对广大基层体育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优势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最大限度的提高和进步?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自己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何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由此分层次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
二、分层次教学的思路
所谓“分层次教学”,其实在新课标实施前就已经被多次提及,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感知力进行分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制定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将研究的重点指向学生,从而制定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模式,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优等生)、B组(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E组(特殊学生群: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疾病未愈或不适宜做剧烈运动的学生)五个小组(五个层次),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A组:用优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并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过人运动天赋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技术和水平,为其将来进入体育高等学府深造创造有利条件。
B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其合作探究、协同进步,逐步提高动作质量,争取优秀。
C组:鼓励学习,要求一般,能基本完成练习或在协助下完成练习,努力向上。
D组:多层设立小的阶段学习目标,适当降低动作要求,树立信心,争取能基本完成练习。
E组:安排见习,观察教师与优秀学生动作示范,初步建立完整动作表象,能口述动作要领,并学会评价,树立体育运动决不抛弃每一个热爱它的人的信念,学期测评可酌情改变评价方式。
在教学中,各层次的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努力向上,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在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各层次人员,做到能者上,不能者下。对进步快、能力有提高的学生实行层次晋升,对后进的学生实行降级。同时各组的教学内容也不应死板、固定。因为每位学生自身条件和喜好不同,其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又要多种教学内容分阶段实施,这样不仅能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单一教学内容而使学生产生“无法展示自我”和“厌烦”的情绪,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分层次教学练习的设计
要使分层次教学顺利进行、达到目标,关键是把握教学练习设计的“度”。练习要求低了,优等生“索然无味”;要求高了,后进生“望而生畏”。为了让优等生“展示亮点”,后进生“找到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例如:我在高一新生的“搏击健身操”教学中,通过课前精心编排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出各层次学生的练习目标和要求,通过一阶段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且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结果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教学效果超出预期。
A组:较高目标――能深刻理解动作要领,练习时能在音乐节奏下正确、完整、连贯、协调的完成整套动作,方向正确,朝气蓬勃,并能做较高幅度“侧踢”的动作。
B组:中上等目标――能理解动作要领,练习时能较好地完成动作,能做出直、摆、钩拳和侧踢腿动作的衔接,并能跟上节拍,具有活力。
C组:中等目标――能基本理解动作要领,练习时在略加提示下能基本完成动作,能基本做出直、摆、钩拳和侧踢动作,基本能配合音乐的节拍做出动作。
D组:基础目标――能基本了解动作要领,练习时能在口令提示下做出基本动作,适当降低动作的要求和练习的难度,争取能配合音乐节拍做动作。
E组:特殊目标――能了解“搏击健身操”的锻炼价值,知道基本组成动作名称及肢体运动轨迹,能听出音乐节拍并能说出对应动作,能对同学的动作做出评价。
另外,练习时女生动作的力度要求比男生稍低些,但是女生动作的节奏感和踢腿高度应超越男生。我加强巡回辅导、口令提示、纠正错误、适当激励。这样,各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适当的练习目标和要求,练习起来兴趣大增,自编的教学内容既新颖又时尚,迎合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既启发了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进步和提高。
五、分层次教学的阶段性检查与评价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相应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分阶段及时检查和评价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上,尽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认可其努力的结果,满足他们的心理认同需要,体现公平合理性。打破传统的“吃大锅饭”的做法,改革动作评价的标准,力求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特色。我采用了“动作层次评定”的评价方法,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做到有针对性地、合理地评价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以“搏击健身操”的教学为例:
A组:以A等(85分)为合格,调高起评档次,激励学生完美地完成动作。
B组:以B等(80分)为合格,如能动作能接近A等,提高半个等级评定。
C组:以B等(75分)为合格,如能提高动作要求的,提高半个等级评定,如能较好完成动作的,提高一个等级评定。
D组:以C等(70分)为合格,如能基本完成动作的,提高半个等级评定,如能较好完成动作的,提高一至一个半等级评定,未能完成动作的可暂不评定,待他们通过练习,能独立完成后再评定。
E组:以E等(65分)为合格,能全面介绍动作名称及其锻炼价值的提高半个等级评定,如能自己口令指挥,小幅度地示意动作行进路线,则提高一个等级评定。
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的成功喜悦,更好地促进发展、增强信心、培养兴趣,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六、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在教学对象方面,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熟悉教材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2.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善于穿插自己特长和学生易于接受的小型自编教学内容,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适当改变教材的练习形式,充分利用好场地和器材,使练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活跃课堂气氛。
3.在教学组织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中及时取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要求、方法和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使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恰当的锻炼,最大限度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要注重体育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作风,提高课堂组织纪律性,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5.在教学情感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他们情感丰富,易调动,但是心理发展水平尚未完全成熟,易躁动,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不善于自控。教师应关爱学生,主动与其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并且教师应主动展示自己所长,尽快使学生建立崇慕心态,带动学生去模仿去追求去展示。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赋予了体育课堂教学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应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更灵活地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实现体育教学的复合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解析,2006,8.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
[3]王强.体育分层次教学模式初探.思茅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