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化”教学,让课堂绽放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商 春
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人们意识到: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就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对于一个对教学孜孜以求的老师来说,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动化”教学课堂,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的瞬间,让课堂绽放精彩。
一、抓住契机――做有效生成的催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有时都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这个葬礼是特殊的?学生发言:(1)不是为死去的人,是为干枯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很特殊;(2)不是把瀑布葬掉,而是纪念这个曾经美丽壮观的瀑布;(3)这个葬礼由总统亲自主持,很特殊;(4)来参加这个葬礼的人很特殊,都是一些环保专家、科学家等知名人士。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一给予肯定。这时,又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这个悲剧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今天我们――瀑布的谋杀者为瀑布举行葬礼!这不正是这个葬礼的特殊意义所在吗?我们觉醒,我们忏悔,我们要以此形式唤醒人类。”
反思: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碰撞,有奇思妙想,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足够的创造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有灵感出现,有智慧的火花迸发,要把它转化为可生成的资源,需要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而且无法复制。
二、认真倾听――做有效生成的提升者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支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
反思:短短的五分钟,却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三、二度开发――做生成教学的拓展者
在注重生成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灵性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美丽动人。
如《山谷中的谜底》课文可分为三部分:谜―揭谜―启示。在学到“启示”部分时,我故意抛出一个问题:老师认为,既然课文讲的是谜,现在谜底已经揭开了,我们把4、5、6小节删掉好吗?有学生说:“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4、5、6小节写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不能删掉。”但我想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认识上,还没有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我继续展开教学:“同学们,课文中‘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有借鉴意义。本课学习本可以“启示”作结,但教师在学生对教材充分盘活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开发,进一步把学习引向纵深。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起,在教师提供的平台上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四、欣赏学生――做生成信息的赞赏者
这是一节作文改写课,要求把一首《我给奶奶送阳光》的小诗改写成记叙文。我试图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增加必要的故事情节,挖掘有限的文字材料,使文章更加饱满生动,突然,一位平时特别爱表演的女同学提出:“老师,我们可以表演吗?”表演作文?这个建议真不错,让学生们借助表演,充实故事情节,丰满人物形象,何乐而不为呢?一听表演,同学们来了兴趣,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愉快的表演中,他们一边演一边揣摩书本上给予的语言文字,一边演一边修改讨论,好不热闹。一小组上台表演,下面的同学看得很认真,表演一结束,马上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地展开了评价。这个说:“小孙女发现阳光不见了应该很失望才对。”那个说:“金色的阳光洒满天地间,我想景色一定很美。小女孩看到了碧绿的小草,看到了翠绿的山峦,看到了清清的小河,享受着这美好的景象……”我惊讶了,学生们说得多精彩,体会得多深刻。
反思: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神来之笔,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学生自发地吹来“东风”,教师如果能够巧借“东风”,欣赏学生,就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时调整――做生成资源的重组者
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一些教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爱发表意见了,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教师怎么办?对此,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有“动态生成”意识的教师要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由此可见,教师要拥有宽阔的课程视野,对可能的“生成”层面作出精心的预设,立足“预设”,巧于“生成”。“机会总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敏锐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效地催发,认真地倾听,并加以充分地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师生都能在“生成”过程中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弘扬个性的灵光,这样的课堂也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