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奉颖
摘 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能否提高。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问题
根据2009年数据,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规模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1]而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劣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有效地完成学校培养职业人才任务的过程。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学生心理咨询、后勤服务、学生资助、毕业生就业指导、健康教育等。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中专学校纷纷升格为高职院校。学校升格后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但高职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把中专时期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应用到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存在着重事务管理,轻教育、引导与服务,重形式轻效果,方法单一、粗糙、指令性强等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凭经验”、“凭感觉”的传统做法,随意性大。学校为了维持正常的管理秩序,一般只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维持性管理,专业研究甚少。[2]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过于肤浅,往往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选择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主观性和随机性强,规范性、针对性差。这样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背离现今我国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学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机构一般在校一级设立党委学生工作部及共青团委员会,负责部署、指导、协调全校学生工作的开展运行。院系一级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工作组),负责本院系学生工作的开展,在业务上接受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在年级、班级设有专、兼职辅导员开展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形成了由学校党委集中领导,院系、年级、班级逐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运作方式,具有较强的行政功能。这种管理结构权力集中、责任分明、上传下达、便于管理,但其直线型层级组织模式单一,受行政监管和影响较大,信息沟通不畅,组织设置混乱、不齐全或分工不明确,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机构设置下,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最后全部压在了基层辅导员的身上。基层辅导员不得不整天埋头于日常事务及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没有进修学习、自我发展及思考创新的时间与空间,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最终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停步不前、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三)学生工作制度不规范
学生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对全校范围内的学生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条例、规定和办法等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3]由此可见,学生管理制度是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前提。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如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健全包括学籍管理、思想品德考核、宿舍管理、班级管理、奖惩等制度,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的空白点,出现了有些事务性工作多个部门干预、有些事务性工作“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产生了“管理真空”。学生管理模式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模式,只停留在解决局部问题和完成单向任务,存在着被动性,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尽管有的高职院校制定了不少的管理制度,看似“无懈可击”,但是操作起来成效甚微,无法达到规范学生行为、行使有效管理的目的。
(四)学生管理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不高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招聘学生管理者时,没有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技能作特别的要求。因此,无论是选拔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或免推研究生从事学生工作,还是从学校其他部门转岗做学生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工作者都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应专业背景。[4]参加工作后,由于学校没有健全的培训体系,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管理者整天忙着细琐的学生事务,忽视了对自身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方法的必要性,导致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未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效率低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群体,仍然采用陈旧、单调的常规方法,对学生说教多、训斥多,关心学生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弱,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互相不理解,埋怨增多,在这样的关系下,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管理效果。[5]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球一体化,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世界先进的学生管理工作接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高校实行扩招后,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激增,学生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较大,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高职院校体制改革,就业方式转换、学分制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加快,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这一系列的因素促使高职院校面临新的挑战,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在所难免。探究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其中传统文化的影响和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准确的定位是主要原因。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史,而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在学校教育方面则表现为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为上生为下、师为尊、生为卑,学生无论如何都要尊重老师,老师甚至可以行使家长的权力。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没有发言权,强调学生绝对服从老师,无条件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进入了发达的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影响着当今的教育。在机构设置上,当前高职院校形成的由学校党委集中领导,院系、年级、班级逐级管理、条块结合的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模式,权力高度集中在上,基层管理者在条条框框的制约下,无法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理念上,学生管理工作以管理者为中心展开,管理者拥有绝对的权威,管理者与学生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管理方式上,实行单纯的行政管理和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如“管、控、压”的方式对待学生。
高职院校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区别。它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为特定的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市场办学,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都紧紧围绕就业展开,更加侧重的是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管理定位不准确。不少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狭窄,没有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有的人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门科学,它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将其游离于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之外。因此,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或科研,而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范围依然存在。有的人甚至认为它只是一种服务性、临时性的工作,人人都能干、都会干的打杂工作而已。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一般高职院校规定专职辅导员的任期只为4―5年,这种短期化的政策,使不少人不会把学生工作作为终生事业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造成学生工作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成熟,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而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先进经验,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观念的转变、思路的调整、制度的创新,最终建立起科学、高效、实用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芸,张岚,罗雄荣.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演进与反思[J].中国地质教育,2008,(1).
[2]吴素云.探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文教资料,2009,02.
[3]李岭,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缺位和失范的法制化探索[J].魅力中国,2010,03.
[4]李冰水,谭琪.比较视域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问题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5]田庄.刍议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考试周刊,201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