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语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梅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吕叔湘先生也曾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然而,仍有不少教师认为语感很空,说不清摸不着,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平时读书不多的人也未见有多差,读书多的人也未必就显得特别好。正因为如此,一天天过去,不肯读书,语言感知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那么语感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地、科学地训练逐步形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语感没有,讲得再多也是白搭;语感强,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语感何来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
  一、创设情境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的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教《从军行》时,教师可先出示画面:天空布满了浓厚的云层,阴沉沉的一大片,远处的祁连山若隐若现,风沙旷野中一座城堡孤零零地矗立着。一位身着铠甲的老兵正向远方眺望。当学生沉浸在画面中时,老师适时加上旁白:“他是一位曾经在黄沙滚滚的战场上身经百战的老战士,身上的铁衣已经磨破、磨穿了,此刻,他在关外驻地,放眼眺望,向他家乡的方向眺望,向他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眺望,但是,他只能看到青海长云、玉门孤城。他很想回家,回到亲人的身边,但是此刻却不能,因为他是一位边防战士,守土有责,敌人一天不消灭,他就绝不可能回家。”学生会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感染,同时也把握这首诗的基调,有利于准确感悟诗意。同时,浓郁的语感情境便于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靠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或主动营造一种情境,达到学习主体和客体协调一致。如教《三亚落日》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想象三亚落日的瑰丽,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三亚落日的奇丽美妙,感受作者的由衷赞美。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二、注重朗读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如《夹竹桃》、《广玉兰》、《索溪峪的“野”》、《烟台的海》等。在教材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反复朗读”的字眼,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文章是作者情趣意旨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才能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的敏锐的感受,激起情感潜流,产生情感共鸣。《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学生通过范读、自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可以在特定的氛围中体味烟台海的雄奇壮丽,体会烟台人的勇敢豪迈。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在读中“悟”出来了。同时,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学生也能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语言的感受力也就在读中培养出来了。
  三、选准语感点
  语感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是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语感训练就要紧紧抓住语感点。如教《孔子游春》时,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孔子观水后所说的那段话,感悟孔子借水来教育弟子,希望他们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感悟孔子的循循善诱、善施教化。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读书会、举行朗诵比赛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课本剧。我们可以将课文编成小话剧,让学生演出。这样,不仅演员会感悟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剧中情节,而且会带动观众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理解。
  五、在习作中锻炼语感
  语感能力并不是全部来自阅读实践,写作实践也是获得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习作中,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修改这一环节,让学生揣摩怎样将“情味”通过语言文字较为贴切地表达出来,达到文意合一的境界。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作文写完后,多读几遍,感觉句子是否通畅,用词是否准确,段与段间的衔接是否紧密,是否表达出了心中的情和意……这个感悟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感训练的过程,还可以组织学生互改,要求他们给别人的作文提意见,并在小组中讨论,从而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语感。
  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时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长期训练,就一定能让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孕育升华,从而在阅读中准确、迅速、敏锐地感悟语言文字。这样不仅能解读语言文字表征性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0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