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群英

  摘 要: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把孩子带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类型,并探讨了该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型 化解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出现家庭化的趋势,这些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愈发突出,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相当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
  一、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类型
  1.放纵型。
  许多农民工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的原因,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对如何教育子女更是一筹莫展,在一天劳累后才有机会教育子女。但一天辛劳下来,他们的精力已过度消耗,难以静下心来跟子女交流,对子女的教育自然就少了,相比之下,农民工是给子女教育最少的一个群体。同时不少农民工家庭以为把子女放到学校就万事大吉,把教育当成只是学校的事,而忽视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把对子女的义务看成是让子女衣食无虑,尽可能地满足子女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至于子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他们看来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也没有这个时间来做。有的家长认为子女“笨”,不是读书的“材料”,是负担,把他们放到学校“养”到初中毕业就可以了。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学习不好那一定是学校没教好,而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他们认为给孩子交了学费,就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自己则可以摆脱责任,这是对子女的成长极端不负责任。由于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管孩子,对小孩关心爱护不够,交流沟通少,导致小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差,这类学生在农民工子女中所占比例很大。
  2.粗暴型。
  棒下出孝子,这是我们的传统,现在则变成了家庭暴力,农民工在教育孩子时常常诉诸暴力,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重言教、轻身教,打骂教育多,正面教育少,常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细致的教育。由于生活的艰辛,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或做了错事,农民工就很急躁,对孩子非打即骂。有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信奉“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长记性”。常有家长说:“老师,孩子不听话,你尽管打,他就服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体现在这样的打工者家庭尤其明显。因为农民工本身的生存环境艰难,当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时,心中望子成龙的想法就更强烈。由于自身素质或家庭条件产生的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这很可能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家庭教育悲剧是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了。打骂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对孩子的个性、人生观形成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症结还在父母身上。只有提高家长的素质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现在全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及他们子女的生活、就业、教育都非常关注,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农民工的家庭教育问题。
  3.迷茫型。
  农民工家庭早期都把孩子留在老家,等稳定后再把孩子接到身边。由于孩子早期跟着祖辈生活,祖辈一般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也比较溺爱,因此孩子一般都比较敏感、任性。加之长期没在父母身边,孩子对父母的认同感低,父母的权威下降,这给孩子进城后的家庭教育增加了难度。子女进入城市后产生的各种复杂变化增加了农民工家庭教育的难度。有家长说,以前在老家没有游戏厅和网吧,孩子放学后准时回家,除了做作业,还可以帮忙做些家务,但到了城里,玩的东西多了,孩子放学后经常去网吧,甚至偷拿家里的钱去上网,不管大人怎么说都不听,变得不听话了。想送回老家又不放心,家长感到很迷茫。家长们辛辛苦苦来到城市打工的确很不容易,在富裕与贫困的对比中,他们发现了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对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却一片迷茫,这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化解对策
  1.举办农民工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农民工家长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难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偏颇。如何帮助其提高素质,这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与发展问题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将农民工家庭教育纳入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网络之中,建立家庭教育的社区支持体系,可以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农民工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教育观念和技能的缺乏等原因,需要学校及社区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农民工家长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正式组织形式,有助于改善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盲点和缺陷;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农民工清醒认识到为人父母的家庭责任,履行社会道德规范,尽养育子女的职责;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与家庭教育素质。农民工家长学校的教育应该重点抓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改变农民工在家庭教育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2.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保障制度。
  首先,学校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与学校及时交流。在沟通过程中,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并对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也应该有适当的制度,每学期都设置农民工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给家长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吸引家长参与。其次,社区在农民工家庭教育中也应当担负起重要的支持与帮扶角色。在农民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社区帮扶农民工家庭机制,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内容,建立亲子俱乐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各类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打造适应农民工家庭的社区家庭教育组织网络。还可以利用大众媒体资源如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公共报刊栏对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关注度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3.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如何把三种教育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促进农民工子女和家庭教育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也应该给予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农民工由于面临巨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同时在自身文化程度上有相当程度的局限,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因此家庭教育问题还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该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地位上,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重视农民工家庭环境的建设,为农民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关注程度,把农民工家庭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学、社会和家庭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
  我也算是农民工子女,从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只是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如今我校就有很多农民工子女就读,我看到了农民工家庭不仅承受着生存、就业的压力,而且承受着子女教育的压力,农民工子女的家庭需要我们关怀,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我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黄小燕.小学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初探[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4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