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能力的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不同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逐步塑造着其智力、能力、性格的形成,最终影响其成年的社会化行为的发展。个体与父母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他人和自己关系的理解,影响着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促进或是制约着个体合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家庭教养;人际交往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on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bstract] Family i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and different families gradually shape their intelligence, ability and character, and final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adult socialized behavi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parent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ffects the attitudes and methods taken by the individual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s or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cooperate.
[Keywords] family upbring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大學生群体处于成年早期阶段,当大学生们离开原生家庭进入一个新的生活圈时,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习得的性格与能力将会作用于学习与生活,在人际交往的环节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能够呈现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合作能力的影响。
1 国外相关研究
在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由此他将父母的角色简单划分为: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
1955年,鲍德·温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Sears(1957)把这种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霍夫曼(Hoffman,1970)则重点研究了惩罚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将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类。前者表现在体罚、冷漠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后者表现在对心理的惩罚,如冷漠、孤立等
其中,1991年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Baumrind)的四种教养方式认可度最为广泛,他采用家庭与实验室观察研究,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基于Baumrind的理论,Maccoby与Martin通过研究提出了教养类型的二维结构,即回应(responsiveness)与要求(demandingness),将教养类型分为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回应)、宽松型(低要求--高回应)、忽视型 (低要求--低回应)。且该结构广泛应用于教养方式在青少年阶段影响,如青少年攻击性、抗逆力、厌学等。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对比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关于教养方式的分类大多是基于国外研究的归纳拓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家庭教养方式概括为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
2 国内有关教养方式影响子女人际交往的研究
我国对于教养方式对子女各个阶段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汪卫东基于西方学界的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与人际关系的相互影响研究,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惩罚与严厉”、“过度干涉”、“溺爱”、 “矛盾教育和忽略保护”。
基于现有理论的完整,我国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在儿童、青少年、早期成人的社会化阶段中。张建新(2008)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正向作用,这种教养方式让儿童学会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注重合作,往往也因此受到伙伴们的接纳与喜爱;相反的采用消极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儿童冷漠对待人际交往,甚至有较强的攻击性。
在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层面,滕兆玮(2005)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得出人际交往总体水平与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反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态度和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相关性。并且指出城乡家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对大学生人际能力影响的差异性。
此后,诸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通过对不同样本的调查对教养方式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确定的关系,并试图从微观层面深入研究。关天宇(2018)等人采用问卷法对牡丹江市高校310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交往能力及抗逆力水平进行研究,得出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交往能力与抗逆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赵郝锐、杨晓萍(2018)认为,当代大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显示出一定的性别差异与城乡差异,大学生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均以高回应低要求的宽松型(即情感温暖型)为主,也包含部分低回应高要求的专制型(即过度管束与冷漠拒绝型),但并未发现权威型与忽视型,但尚未进行归因分析。 3 小结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外学界致力于基于现有学术理论对家庭教养模式进行系统建构,进一步根据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分析不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以儿童、青少年阶段为研究重点。然而,近年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投向在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群体上,对于正常双亲家庭教养方式层面的微观研究较少。且大学生作为家庭教育的输出“成果”,其在人际交往层面的合作能力,体现了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的不同成果
参考文献:
[1] DARLINGN, STEINBERGE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J]. Psychological Bullentin,1993,113 (3):487-496.
[2] Dehart T,Pelham BW,Tennen H, What lies beneath:parenting style and implicit self-estee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 cial Psychology,2006,42(1):1-17 .
[3] 汪衛东,吕学玉,单志艳等.汪卫东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888-893.
[4] 徐 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5] 王 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6] 黄 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07-15 .
[7] 滕兆玮,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8] 赵郝锐,杨晓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剖面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8(6).
[9] 郑艺璇,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冲突处理风格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7(12).
[10] 关天宇,王 茜,唐 珊,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抗逆力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003-6121(2018)05-0123-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