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摭谈德育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 芬

  摘 要: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情感渗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话题。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引入到清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品德修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德育情感渗透 教学实践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教学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情感文化底蕴。”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情感渗透这样一个永恒而变化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在优化课堂、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情感渗透?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体会。
  一、利用新课导入,巧设导语,确保学生融入教材德育情感情境
  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教师要着手找准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育过渡自然,顺理成章,避免德育随意化或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否则不但起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甚至导致学生对教材文本理解的偏差。新课的导入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好的开篇,虽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却能顺利地把学生引入情感学习情境。如在教《生命的意义》时,我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内森・黑尔在被英军俘虏英勇就义前留下的一句名言:“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t for my country.”(我唯一遗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为切入口,并朗诵了保尔在烈士墓前那段对生命思考的片段。英语导入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于是就自然引出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经历:25岁时由于伤情复发,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在只有手指手腕还能活动的情况下,他仍以惊人的毅力顽强战斗,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作。他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然后,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像作者那样用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去面对?能否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怎样让短暂的生命闪现出动人的光辉?同学们都作出了“热爱生命,顽强拼搏”的回答。于是,学生被作者那种高尚的情操和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所感染,为下一步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捕捉最佳时机,产生共鸣,确保德育渗透取得最好情感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课堂渗透德育时教师一定要抓准最佳教育时机,使学生产生真诚的情感共鸣,使启迪与感悟直钻心灵深处,发挥持久有力的教育作用。
  如在讲授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对母亲形象的认识和对母亲热爱、感激之情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找出文中深情表达作者对母亲热爱感激之情的句子,并品味一下其中的感情。在激烈的讨论后,当其中一个同学动情地读到“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时,我发现一名女生突然眼角湿润了,进而把头埋进书本里。我知道她一定是内心受到了触动,于是便委婉地提问她说:“老师知道你是听课最认真最动情的同学之一,刚才听了那段文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又联想到什么呢?”该女生动情地低声说:“我读到了作者对母亲的疼爱,也联想到我自己的母亲,我家也是我妈一个人挑起全家的重担,我爸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去世了,但我却从未体会到她生活的艰辛,我感到自己太不懂事了!”她话音一落,刚才还热烈的课堂一下肃静了,我觉得教育学生感恩母亲的最佳时机到了,于是我动情地说:“我们应该为××同学有这样深刻的体会而鼓掌,首先应该为她的勇敢和懂事鼓掌!“是啊,是母亲,撑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面对母亲日益憔悴的身影,面对母亲日益疲惫的心灵,让我们体会母亲的辛劳,分担母亲的重担,感念母亲,以积极奋发的行动去回报母亲的恩德吧!作母亲心中最优秀的儿女!”说完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这首歌,学生和我都陶醉在美好的情感和美妙的歌声中,不觉间,我读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动。这种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爱亲人的真挚情感,使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精心设计环节,质疑探究,确保德育情感渗透自然,领会深入
  德育情感渗透应和知识传授一样,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行领会、接受、内化,不能盲目冒进强加灌输或包办代替。如我在教《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我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设计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你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课文的主旨有一定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设计二:鸽子为什么会发生从“惊恐”到“信赖”人的转变?这其间“我”的举动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划出表示鸽子的眼神、动作及“我”的举动的句子。这一设计使学生理解,在鸽子的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在建立人鸟信赖关系的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使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建立人与动物的信赖关系。设计三:(拓展思维)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保护好环境和鸟类?怎样建立人和动物、人和人之间的信赖的关系?通过拓展思维训练,延伸课堂,升华主题,使学生懂得关爱是建立信赖关系的桥梁。设计四: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写一封保护环境的倡议信,并做一件保护鸟类的真情行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使他们在思想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感染,激发了保护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美好和谐关系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四步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思考怎样才能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怎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深刻话题,并从课文延伸到生活实际,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布置课外练习,切身体验,确保德育情感渗透内化,巩固、延伸
  课后延伸的意义同设置学科知识层面的作业一样,是上课的继续。但这一点也常易被语文教师忽视。在应试教育仍十分活跃的当下,语文作业的设计绝大多数都是知识层面的,关注的是听说读写技能,很少设计或直接不设计德育实践内容。其实,完全可以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德育教育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和巩固,达到双赢的目的。如我上完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还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学会感恩父母,回家给父母洗一次头或脚,或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将所做的这件事情与自己的真实感受感悟写成一篇作文,要求在一个周内完成。一周后收上作文一看,有写给父母洗脚修剪指甲的,有写给父母洗衣的,有写帮家人烧饭的,有写买礼品的……字里行间所抒感情真挚,感悟深刻。一位女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在给母亲洗头时,为了不把母亲衣领打湿,我让母亲把衣领敞开,只见母亲颈脖黝黑,两肩上赫然印着两指宽的红印,我的心猛地一震,我知道这是因为爸爸不在家,这几天母亲趁着天气好抢收稻子留下的,我眼前清晰地浮现出母亲一担一担往家挑稻子的情景,再看看自己,整日无所事事,还对母亲吆五喝六,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在眼眶内直打转,但怕母亲看见,我硬是没让眼泪流下来,只是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帮母亲分担家务!……”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会心地笑了,事后反思,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学会了写真事、抒真情,写作水平提高了,同时培养了感恩之心。又如在教学中遇到“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我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讨论这些节日的来历,理解节日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文为心声,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无疑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德育情感的升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德育情感渗透的途径方式许许多多,点滴雨露也会滋润心田,只要我们教师善于熏陶感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引入到清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就会让学生领略到语文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丽图画。我们就一定能使语文教学“光彩夺目”,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3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