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郑铭固
摘 要: 本文作者针对目前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高的现象,谈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兴趣 培养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是实现自主性的动力。但是,据我观察,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就是本篇论文写作的出发点。
一、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现状
南京市曾在2002年对学生的历史课程认知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该市中学生中把历史课放在较有兴趣的课程前四位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1%,有38%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历史课,在喜欢历史课的学生中有近98%的学生喜欢历史课的原因在于本身对历史感兴趣。这种状况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或许一位高中文科生的回答很具有代表性。在与一名高二文科班学生的交谈中,我问他,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回答说是汉武帝,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这位汉代大一统的缔造者时,他的回答很耐人寻味:“我对汉武帝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电视剧《汉武大帝》……”我一时无语,真不知应该为电视剧的成功喝彩呢,还是应该为我们学校教育的失败悲哀。但是,这其中隐含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历史课的魅力远不及同题材的电视剧。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历史很有趣,但历史课很无聊是一个长期困扰历史教与学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二、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缺失原因探讨
首先,历史教师是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首先应从历史教学中找原因。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失去了学习的自由。诚如马士君、李海龙教授所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必须按教师讲的去记忆,思考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课下,学生又成了作业的奴隶,机械地记忆,训练。学生也许能考得高分,但却束缚了思想,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历史学习的活力与兴趣。”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了厌倦情绪。那么,除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外,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是否也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呢?
诚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对自身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上。我曾经对所任教的高一两个班100多名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70%的学生学习历史课的主要方式是背诵记忆,仅有30%多一点的学生表示学习历史的主要方式是理解历史的因果关系,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或者老师讲授的内容从来没有过疑问。历史学习的这种状况很令人担忧。这种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于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成为纯粹的记忆历史的过程,这种过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除了教与学外,作为教与学导向的考试与评价机制也与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有关。
最后,从考试与评价机制来看,目前,各地市的中考历史科的考试采取的是开卷考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固然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重视考查学科能力等方面的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造成了学生忽视对历史史实、历史概念的掌握,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少知”,甚至是无知。而正是学生的少知、无知削弱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造成了历史学习兴趣的缺失。课下,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我常听到学生抱怨:高中历史一会儿是政治文明,一会儿是经济文明,一会儿又是文化发展历程,感觉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无用武之地,感觉很迷惘。事实上,这种困惑不正是根源于所学太少,所知太少了吗?当我们在课堂上提问:什么是三省六部,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什么是新经济政策,而学生的反应却如莫斯科郊外的夜晚――静悄悄时,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了。
三、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面对着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缺失的现状,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改变。
1.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而突出学生作为历史学习主体的地位。那么,转变教学方式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形成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青少年来说,亲身体验的活动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虽然历史活动发生在过去,不可重演,但是我们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设计各种活动,如历史图片展览、历史古迹参观、历史情境的模拟来再现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贵族制越来越成为雅典社会发展的桎梏,我设计了如下历史剧:雅典贵族制时代,平民约翰迫于生计向贵族汤姆借了高利贷,由于无力偿还,汤姆带人准备把约翰卖到海外为奴……历史剧不仅使学生对贵族制下债务奴隶制的残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历史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要改变照本宣科式的传统历史教学方式,努力找到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衔接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提高历史学习的动力和趣味。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使学生失去课程的“半边天”。例如,在上《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时,我让学生对比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四大件的变化,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事实验证历史结论,又用历史知识感受生活内容。学生既是在学习历史,又是在品味生活,这种历史教学方式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厌学、畏学到乐学、好学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就自主学习而言,以往,历史知识是学生从老师的讲述中获得的,历史成了老师口中的历史,学生很少接触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很多学生高中都快毕业了还没读过《史记》、《资治通鉴》,也很少有人翻阅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不用说法国的《人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了,学生成了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通常也是在历史教师“循循善诱”之下得出结论的,学生又成了教师思想的接受者,很少有自己的历史见解。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的习惯,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历史资料、历史文献,使学生自己在对历史资料的考察中、在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中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孔繁刚老师说得好:“历史的灵魂来自于它的思考。”对于历史问题,我们可以提很多观点,但不作定性结论,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历史思维。这样,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思有所获,学生就能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了。
但是,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绝不意味着自我孤立,历史学习尤其如此。对于同一历史现象,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去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与人交流,不与人合作难免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中合作学习的习惯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在历史学习中可以把一个课题分成若干个子课题,由几个学习小组完成,各小组之间、小组各成员之间既分工负责,又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提高。这样就使学生既能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与合作的乐趣,又能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历史学习的魅力。
说到魅力,应该说历史的最大魅力在于探究。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我们提供某种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探究学习,探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在学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格局,归纳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移动的趋势,探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历史的价值,真正地体验到了探究之乐,学史之乐。
3.转变考试与评价机制。
有比较,才知道差距,才清楚改进的方向。我们来看两组试题对照。同样是考窝阔台远征,美国人的试题是这样出的: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之。而中国的试题是这样的:窝阔台死于哪一年?西征时最远打到什么地方?产生了什么影响?同样是中日战争,中国的试题是:十九世纪末中日之间爆发了一场什么战争,结果如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日之间战事再起,最终结局又如何?日本的试题是:日本与中国100年打一战,19世纪打了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中日战事再起,你认为会是在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是什么?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可能输在什么地方?分析之。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试题考得过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认为,学历史就意味着枯燥的记忆和背诵,使学生对历史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而美国人的试题则让我们领略了美国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日本人的试题虽然让我们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试题需要学生调动所有的历史知识去作出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这样的试题赋予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绝不是什么崇洋媚外,凭心而论,我们的试题的确存在“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的问题。相信,如果我们的考试方式变了,试题内容变了,历史学习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教与学,又涉及到考试与评价机制的改革,既需要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自身在历史学习中的探索,更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但是,我们有一支高素质的历史师资队伍,有大批乐于探究的学生,有不断改善的历史教学软硬件,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与引导,再加上历史自身的迷人魁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寥寥数言,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衷心盼望同仁尽授锦囊,指点迷津。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
[2]赫夏琴.浅析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历史教学,2008,(11).
[3]孔繁刚.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我――四十余年教学生涯的回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2).
[4]张寿卿.历史题该怎么考.读者,2004,(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