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宗礼

  摘 要: 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工科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 体系构建
  
  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工科高职院校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建院”)为积极响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积极创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
  一、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均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预防人文素质欠缺,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课堂教育的局限性使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显得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工科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第一课堂建设,而对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比较忽视,认为只不过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可有可无。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今天,工科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局限性也在逐步显现,主要在于:第一课堂以其标准化、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显著特点,解决的主要是学生的认知、专业能力问题,学生被动接受性强,而诸如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优良社会人格的塑造、团结协作精神、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无法实现的。而在这些方面,第二课堂便体现了它的优势。
  (二)构建的基础
  第二课堂本身的特点奠定了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相对而言的优越性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大多是学生自愿参加,满足了他们的自身兴趣和特点,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二课堂集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严格束缚,让学生按照各自兴趣和特点选择发展方向和培养领域,鼓励优秀人才冒尖。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将固态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活化,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潜力,形成合理的智能结构。第二课堂缩短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前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大学沉重的学业压力和固定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深感失望和压抑,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充分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开放的环境,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应作为学校整体教育计划的共同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教育实施。
  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相一致,专业素质的训练与基本人格的培育相结合,在德、智、体、美以及心理等方面协调发展,实现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照顾到思想上、经济上、学习上、行动上及心理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把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作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一是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根据学生素质提高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有特殊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为他们创造尽量宽松的环境,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专长人才的培养。
  (三)适应竞争的原则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协作中竞争,竞争中协作,这将是社会的主旋律之一。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必须提高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力,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增强心理适应性,锻炼社会工作能力,提高竞争力。
  (四)创新实践的原则
  一是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中坚持创新性实践。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加强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性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校内外活动及社会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具体措施要不断创新,教育活动要简易便于操作,覆盖面广且成本低,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三、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
  浙江建院总结长期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将第二课堂纳入了学生的总体培养计划,作为其中的一个必修模块,规定了四个必修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将第二课堂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分为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及公益服务四大组块,分别给予一定的学分,并规定各组块的学分分布和完成的年学分上限,不同组块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分年级应达到的要求,并根据其专业特点制定了分类培养计划表和详细的评定程序与指标,促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安排,保证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主要包括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参加马列、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学习、党课或团干培训,利用假期进行的社会调查等。整个实践活动要求有详细材料记录、实践单位的证明、实践报告和总结等,由分团委负责审核。根据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累计一周得0.5分。同时,为强化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学生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1.5及以上分后方有资格获得第二课堂学分。
  (二)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包括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科技发明创造、撰写论文、担任校内外科技助手、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听学术报告等。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和新苗人才计划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加学分。
  (三)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是陶冶情操,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素质。主要包括参加文体活动、文体社团,在刊物上发表文艺作品,个人举办文化展览等。根据参与文体活动的情况和获奖级别分别给予不同加学分。
  (四)社会工作及公益活动
  社会工作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及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思想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学生参与组织活动或承办校级及以上层面的各类活动,骨干成员可加0.5分,一般成员可加0.2分,具体加分人数由举办或承办的部门报院团委确定,一学期此项最高不超过1分。公益服务主要是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树立奉献精神。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公益服务活动,并视具体活动按有关标准加学分。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浙江建院以必修学分作为引导和约束,增强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计划性,同时也规范了各项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可以不断创新的教育手段,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发挥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华张,旭东.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2001,(7):98-99.
  [2]关呈俊,赵乐天.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化管理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2):104-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