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谈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 琦

  摘 要: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语言渲染、媒体辅助等手段创设出具体的、富有活力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来,积极地进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更好地理解、思考、运用知识。本文主要探讨一些创设良好教学情景的途径,如导渲染导入、角色模拟、寻味生活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景教学法 应用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语言渲染、媒体辅助等手段创设出具体的、富有活力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来,积极地进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考、运用知识。此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改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化教学效果等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那么良好的教学情境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创设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需要借助于情感的催化来完成这一过程,显然,向学生传授知识前的第一要务是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而良好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使教学顺理成章。因此,导入环节在现代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渲染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运用生动逼真、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放一段音乐,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比如学习《济南的冬天》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打上课铃后说带学生去一个地方,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轻音乐《梦中的雪》,然后有感情地描述一个美丽的雪中世界,教师可以轻轻地走过每个学生的身边,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让学生尽情营造自己心中的银色世界。大概三分钟后,音乐减弱,让学生睁开眼睛,回归现实,教师问学生:“雪中世界美吗?感觉过瘾吗?”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意犹未尽的状态,教师说:“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老舍笔下的雪中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很巧妙地将学生引入主题,学习课文《济南的冬天》。
  2.悬念导入法
  教学中的悬念,“即在学生的脑海中猜测老师设计的内容,并在某种程度上激起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自觉学习”[1]。教师在导入环节设置适当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关注心理,积极地投身于教学情景当中。
  比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之前,跟学生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定位,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说他是沙皇制度的卫道士,也有人说他是沙皇制度的牺牲品。那么,他到底是卫道士还是牺牲品呢?答案将在课文的学习中揭晓。然后板书:卫道士?牺牲品?这种导入简洁精练,又能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巧妙地设置成疑问,巧妙新奇,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问题情景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疑情景中掌握课文主题思想。
  二、自主实践,身临其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技能只能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这是掌握技能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性学习远比教师的填鸭式教育效果好得多。因此,课堂中教师恰当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性环节,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某种学习情境当中,通过真实的思考和实践去内化知识,从而运用知识。
  1.角色模拟法
  角色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某一角色,通过换位思考、仿真模拟、情景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多方面思想和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对所模拟的角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学习《苏州园林》课文之前,教师请三位学生来扮演导游,将其他学生分成三个旅行团,导游要提前收集关于苏州园林的信息,如全面了解苏州园林的风景特征及有关的人文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向游客介绍游览的路线,确定介绍的顺序与重点。模拟旅游开始之前,教师要提醒导游在实践过程中注意与游客的互动,边介绍边与游客交谈。介绍时要综合运用客观叙述、形象描绘,同时应穿插人文知识,巧妙地启发游客的想象。导游还应灵活地应用多种介绍方法,注意详略得当。虚拟游览完毕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比出最佳导游和最具幸福感的旅行团。这一方法通过营造出虚拟的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度过课堂时间,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情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集体荣誉感。
  2.“舞台”表演法
  “舞台”表演法是将讲台视为舞台,将学生视为演员,以艺术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再现出来,由学生自我演绎、自我欣赏、自我评价的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进入角色时,体会主人公的语言、情感与性格特点。另外,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如选择那些形象性和感情因素较强的课文作剧本,根据教学重点分派角色、组织表演及事后评价和建议等。
  如在学习课文《雷雨》前,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编排话剧选段,分别扮演剧中的主要人物如周朴园、鲁侍萍、四凤、繁漪、周平等,话剧中主人公的语言极富特色,语句都很讲究,没有良好的推敲和琢磨是不可能编演好的。因此,学生在排练当中会不断地加强对话练习,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更加深入角色,切实把握作品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精心观察事物、准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话剧情景的塑造过程中,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又能对人物的性格有准确的把握。另外,学生更容易领悟和接受学生自己的表演,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把课文中所蕴含的人物美、语言美等通过舞台生动地呈现出来时,观看的学生和表演的学生都能够受益,事实上也就是审美和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
  三、寻味生活,返璞归真
  “语文教育的外延同现实生活相等”,“有语言文字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学习活动;有社会交往的地方,就能进行语文实践”[2]。为实现大语文教育,语文学习已不满足于被锁定在教室里,而应该与生活经验、实践体验相结合。
  1.情景源于经验
  教师要善于寻求文本与学生生活的相通处,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使语言文字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和情感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内化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更加容易地认识和把握新事物。
  如学习《边城》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家住在农村的学生来描述一下他们眼中的农村生活,如农村的自然风景,农村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心中最有趣的一些农村的事物,等等,让学生对农村生活先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然后带学生学习课文,品味翠翠的农村生活,两相比照,使学生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农村的相似之处,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作者的感情自然融合一致,同时,学生也能开阔视野,培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的意识。
  2.情景源于体验
  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并不能面面俱到,泰勒也曾指出:“为了确保他们的子女受到充分的教育,需要有一个不仅包括学校在内,而且依赖于校外提供经验的有效的教育系统”。[3]因此,为学生提供实践性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与学习的相通之处,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获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说不尽的桥》课文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让学生亲眼观察不同桥的结构特点,了解桥的建造背景,桥的力学原理,以及桥的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通过实景来学习桥文化,使学生带着对桥文化的体验回归课堂,与课文中讲到的桥相对照。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再现中更快地掌握课文中桥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桥的引申意义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更是学生明白知识来自于生活体验,从而促使其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四、结语
  语文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情景教学法正是将语文和生活沟通起来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在提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背景下,情景教学法也越加凸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实践证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情景,有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从而掌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丽.导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78.
  [2]王晓辉.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86.
  [3]拉斐尔・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