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论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晓苹

  阅读能力是人的重要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因此,在历来的语文教育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篇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地独立阅读。而且,很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这对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认为,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保证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阅读。
  一、让学生喜欢阅读,使阅读更加自由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学生只有插上自由的翅膀才能真正感受阅读的味道,在联想与想像的空间里学会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性情,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把阅读真正还给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地喜欢阅读。
  1.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阅读中的倾听和对话,就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这种心灵的对话,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强迫的。在这种对话基础上的自由交流和讨论是更广范围内人们的对话,有利于每个读者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了。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反过来加深了读者阅读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在做课堂预设时,教师往往更多考虑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而更多地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来保证整个教学的完整性。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练中,孩子的自主阅读成为了一种形式。剥夺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就是剥夺学生的倾听和对话,剥夺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对话,也就是放弃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的阅读,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失去了阅读的快乐。
  2.创设怡人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有效阅读的保证,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教学初始,教师的导语可以把学生快速地引入阅读环境。开始阅读,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可以灵活性地选择音乐渲染、多种阅读形式(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带问题读书等。学生读书之后,要创设开放自由的讨论环境。这些都有利于巩固学生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问题是激发思考的钥匙,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难度恰当有梯度,反对满堂问和以问代罚,既要面对大多数,又要有利于个别学生的发展和思维。
  3.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有多少名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体的行为,个体由于性格、经历、知识体系的不同,同样的文字,阅读后的感受并不相同。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尊重个体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观点,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观点,不要轻易打断,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要吝啬评价,评价时给点热情,给点期望,同时又要指出问题,指明方向,一味地表扬和一味地批评同样可怕。
  二、让学生学会阅读,使阅读更轻松
  语文课堂没有最终目的,但是有即时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阅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课程计划赋予语文课的重要任务。
  1.循序渐进,有层次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从各年段发展的连续性上整体把握,不要只盯着本年级的目标。如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可以按“读准―读通―读懂”这样几个层次进行,中高年级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里强调“品读”,按照年级的不同有一定的培养欣赏、评价能力,这样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2.多元辐射,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努力提倡学生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
  广义地说,读、述、唱、画、演、问、比、思都是阅读的形式。教师可把它们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相结合)、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朗读能力)、读画结合(把读与美术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或学生自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现现成图画)、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学生阅读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读问结合(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接千载、钩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读比结合(把阅读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读写结合(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或仿写,或续写,或扩写,或补写,通过写句成段来实现读写迁移),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创造性地阅读。
  三、让学生广泛阅读,使阅读成为习惯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大工程,同样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帮助指导。研究表明,中国儿童的阅读量远远少于同年龄西方儿童,中国儿童大量阅读的时间也比西方儿童儿童整整晚了四年,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孩子阅读能力的形成。利用学校的资源,自主开发资源,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不仅是对阅读教学的补充,而且是阅读积累、思想积累、方法积累的有效途径。方法有:(1)尽可能开放图书阅览场馆,班级成立读书角。发动学生带来阅读资料。组织好阅读小组,对阅读资料进行分类删选,注明阅读字数、阅读时间,提出阅读任务,做好“学生阅读情况记录”。(2)定期不定期地开展阅读竞赛活动。(3)成立阅读小组,组织阅读测试,等等。
  阅读能力是孩子的终身能力,必须从小抓起,立足于早,立足于兴趣,立足于养成。从小学开始,扎扎实实,让阅读变得快乐,变得轻松,变成习惯,让阅读教学融入真正有效的高效的语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