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播种德育之种,绽放德育之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险锋

  摘 要: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也赋予了语文教师特殊的使命:既教书又育人。因此,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创设德育实施的有利情境,积极挖掘学科中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诗文诵读、作品品读、写作引导、体验活动等手段实施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绽放朵朵艳丽的德育之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途径 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也赋予了语文教师特殊的使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挖掘语文学科潜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前提条件
  1.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塑造、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做美的使者,让这种道德美成为开启学生美好心灵的金钥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就无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这充分说明教师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资源,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时时牢记陶行知先生的箴言:“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每个教师都应该时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孩子的心灵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有怎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德育,就会有怎样的学生。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疾其师就会隐其学。所以,语文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必须给学生树立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
  2.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德育氛围,让良好的德育氛围成为实施品德教育的驱动力。
  心理学研究成果早已揭示,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为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情绪轻松,思维敏捷活跃,对于认知对象的性质、特征、意义的认识和把握会更加准确。同时,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更加充满自信,时刻感到愉悦。说得直白一点,这种教育就是“心乐”的教育,当学生处于快乐状态时,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可以使他们的才能和情感开发到极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教师适时进行情感熏陶、品德培养的话,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学观,理解、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事实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学习产生一种自发的内趋力,使学生乘着这艘语文的航母驶向广阔的德育海洋。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途径
  1.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实施育人策略。
  优秀的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心理学研究表明,优秀的诗文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许许多多感情迸发、气势磅礴的诗篇,无不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另外,从古代的诗、词、曲、赋、散文到现代的各种文体文章,无不蕴含着大量的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语句或文段。多诵读这些饱含作者爱国情怀的诗句,让学生多诵读这些赞美祖国山川的名段,就会造就一个阅读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诗篇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通过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会陶冶性情,激发爱国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发自肺腑的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情怀。心理学指出,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学生的内心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就会更爱祖国的一草一木。
  2.在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诸多有益的资源。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往往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品读作品情感产生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方面熏陶,从而接受德育教育。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激励学生立志的好文章,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句子进行重锤敲击,让学生在不断地品味、感悟中迸溅出思想的火花:“古仁人之心”正是作者主动找寻、构建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使他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进亦忧,退亦忧”,铸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襟怀。这样,在对词句的品析中范仲淹的博大胸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展开讨论:现在是否需要这种精神?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想达成一致:努力塑造自己的灵魂,做一个范仲淹式的人物,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益的人。
  又如,教学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课文节选中的几个精彩片段来欣赏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在引领学生学完后,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学生选择保尔作为自己的崇拜偶像,但我始终感觉到学生的这种崇拜往往只是看到了他的成功,出于一时的感动或冲动,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保尔为成功而付出的努力。针对这种现象,我决定让学生来一次“道德长跑”,让他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品读作品,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保尔惊人的毅力、坚强的个性、勇敢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让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样学生既从保尔身上汲取了精神的力量,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又认识到成功是艰苦努力和百折不回的结果,从而把对名人和英雄的崇拜和树立人生崇高理想紧紧结合起来。
  3.在写作中体现德育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特色,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特色途径,语文教师在写作中应该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在写作中,教师的首要责任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富含时代色彩,闪动着生活光芒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等写作素材。为了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作文命题应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唤起其心理感受,使学生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教师还要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诉真情、讴歌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同样,作文的评价中也要隐含德育评价,在评价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认识倾向和道德品质初步形成并被自己意识到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若没有自我认识,就不能有自我教育,也不会有自律行为。因此,教师在这一时期还应引导学生写日记、书评、影评等,在对他人、他事的评价中提升自我评价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

  4.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运用“实践活动”这一载体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效。
  学生要真正领会道德概念,并以道德知识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行为的实践。感性道德是形成道德概念的基础,只有通过本人或在群体实践中证实并体会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时,才能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成为支配自己行为的力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洋溢着乡土气息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这一载体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拿周庄来说,那深邃、丰厚的文化底蕴――斑驳的古桥、久远的古宅、流淌了千年之久的碧水……这一切既是前人留下的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更是一本本无字的教科书。针对这一点,我组织了一次“走进周庄”(注:“进”应是认识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认识上的深化,思想上的收获,情感上的升华是通过实践的途径获得的。活动结束后,有很多学生说:“我们以前看周庄,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踏雪无痕’的初级阶段,仅仅是为了获取感官上愉悦的享受,而这次活动,让我们在认识上、思想上都有了一个新的飞跃。”这次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吴地的古老文明,感受了中国第一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激发了他们作为周庄一分子的自豪之情,激发了他们献身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决心。为了精心呵护这份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们拟写了三份倡议书,分别向旅游公司、广大游客、全体镇民发出呼吁:全人类共同行动,肩负起保护传统文明的历史使命和重任。一个小组还针对水污染的现状,针对确保古镇区房舍原貌的问题提出了防治预案,得到了旅游公司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事实上,学生不仅思想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决心已转化成了实际行动:有些学生自发组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礼仪小分队,利用双休日到古镇区助人为乐;有些学生自发组成了爱绿、护绿小分队,利用空闲时间到古镇区做宣传活动、保洁活动。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积极挖掘学科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坚持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动履行自己的誓言,就一定会出现“德育之花处处开”的美好局面,也一定会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施光明主编.教学心理札记.
  [2]李信.中小学课堂教学概论.
  [3]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