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雪冰

  摘 要: 本文基于对问题型、操作型、应用型教学情境创设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创设绿色数学教学课堂的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绿色数学 情境 新课标 创设
  
  绿色数学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数学美,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地学数学和享受数学。无疑,绿色数学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数学的无穷魅力。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1]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超越纯粹的数学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有关的丰富的生活情境,建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面,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与数学学习内容有机整合,让数学课堂成为“绿色”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2]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数学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和推崇。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科学历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越来越广泛的数学应用,正在不断地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发展的数学思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数字的枯燥和死板,以及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数学课堂被学生普遍认为是“黑色”课堂。下面我结合以操作型和应用型数学情境创设为例,剖析建构“绿色”数学教学的课堂的必要性。
  
  1.创设操作型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享受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3]为了改变我国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状况,标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的关键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操作其实是思维的外化活动。“智慧从手指尖诞生”,就说明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操作型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创设实验的教学情境,让孩子感知数学;可以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游戏,创设游戏性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喜欢数学。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创设操作型教学情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情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对称图形”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如下情境:对称图形美吗?那我们能不能也来创造几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呢?怎样创造?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动手画或折叠出对称图形,并加以辅导、指正。学生在讨论、制作的过程中领悟对称图形的性质――折叠后完全重合,同时把抽象的图形具体化,这样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绿色”数学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趣味性的游戏情境,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让学生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在游戏中,知识能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效果得以优化。如在概率学习中的“剪刀、石头、布”游戏、“掷骰子”游戏、“抛图钉”游戏等都是很好的游戏情境。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数学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更深刻。
  目前活动教学亦是数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国内的操作型活动教学虽形式丰富,却往往是流于形式,外在多于内在,目的性差,缺乏思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在设计操作型数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应明确目标,努力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不能偏离数学中心;其次,应明确内容,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最后,应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即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经历过程、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操作型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启发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展开。
  
  2.创设应用性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体会数学
  
  2009年数学高考考试大纲指出:能力要求中的“能力”涉及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其中应用意识指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程广文博士在《数学课堂提问研究》一书中指出:数学知识是一种观念性知识,这些观念性知识来自生活世界但又不是它的摹写,是对生活世界的抽象和观念化。[5]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数学又能广泛地被应用于生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
  应用型的教学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生活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感悟、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在五年级数学“统计图选择”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五年级各班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体总分等情况。我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并让其思考: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我将该节的教学放入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渗透了统计的原理,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堂“绿色”课堂教学不仅能使教师焕发青春的活力、享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的“魅力指数”。江苏省特级教师华应龙提出好课的标准是教师就像带着学生跳探戈,进退自如。[6]其中“退”,首先表现在课堂时间占有率方面,其次,表现在教师占位上,最后,表现在教师的追问和评价上;“进”,指教师要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重新走上讲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分析,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合时宜、合目标、科学地创设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绿色”,让大众数学的“普及指数”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1).
  [2]R.柯朗等.数学是什么[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
  [3]王旭.创设教学情境彰显数学魅力[J].教育战线.
  [4]徐艳.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四法[J].科研经纬.
  [5]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6]黄爱华.怎样上出好课[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