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宝华
摘 要: 本文作者在对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体育人口发展的因素,这对于制定体育人口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 体育人口 影响因素
体育人口是衡量群众体育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体育人口的发展状况对体育社会这个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其质量和数量会影响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可以说,体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笔者在对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体育人口发展的相关因素,这对于制定体育人口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能起到重要作用。笔者从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现状调查及访问中了解到,影响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有高校教工队伍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环境、体育人口意识、体育的法制与教育、家庭因素、自身、经济等七个方面。
一、高校教工队伍体育活动开展因素
高校教工队伍体育工作对于高校体育管理部门来讲,由于其涉及面广、人员多、结构复杂、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往往是花了大力气,但收效甚微,或者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需要几年的工作和发展才能见效,正如古人所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北京市各高校都面临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带来的压力,且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在开展教工队伍体育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过重,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工作压力过大,工勤人员劳动时间和劳动量增加,尽管教工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要,但校院两级工会组织的体育活动参加人数还是减少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调查情况看,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比例(35.32%)虽然高于16岁以上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平均水平,而且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偏老型结构,尤其是26―35岁、36―45岁两个年龄段的体育人口仅为21.37%和23.30%,比例偏低,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把事关国民体质的高校教工队伍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把增加体育人口作为高校教工队伍体育开展和普及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应该把解决26―45岁教工队伍体育人口比例偏低问题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健全和完善教工队伍体育管理机构和组织,加强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有效配置和建设,合理有效地解决他们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家庭事务多与体育锻炼之间的矛盾,为其创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改进教工队伍体育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更多的人尽快加入到体育活动的行列中来并尽快成为体育人口。
二、体育环境因素
体育环境指体育人口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综合体,它包括锻炼氛围和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因素在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环境好,教工队伍对体育的认识过程也深,生理变化相应增加,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受,能激发个体或群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诱导良好体育行为的发生,从而吸引更多的教工主动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中,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进而提高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良好的锻炼氛围能激发教工的锻炼热情,实现教工和大学生之间参与体育的互动,使教工和大学生体育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体育场馆、广场、社区空地,校内收费场馆对教工进行减免,利用高校体育教师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工队伍进行体育辅导和开办体育知识讲座等,使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现高效率。体育环境不好会影响教工队伍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使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使体育行为的发生受阻,影响对良好生活方式的科学认识,同时也会造成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对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激发高校体育工作者和各级工会组织对体育改革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能力,激发教工体育参与者对体育活动的激情;反之,则会超越体育需求和体育资源所规定的范围和程度,破坏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人口意识因素
体育人口是教工队伍体育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要素,是教工队伍体育发展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调控性的因子,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工队伍体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实质意义的目标是不断扩大体育人口在所有教工队伍人口中的比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体育人口意识在不断增强,教工队伍对体育人口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工懂得了长期坚持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合理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从对北京市高校教工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尽管许多人对什么是“体育人口”,以及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不甚了解,但通过问卷调查表对体育人口概念和判定标准的呈现,大多数人对“如果成为体育人口,我会更健康”、“如果成为体育人口,我对自己会感觉更好”、“如果成为体育人口,其他人将更尊敬我”的重要程度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同时,他们对“如果成为体育人口,我可能不愉快、不舒服”、“如果成为体育人口,我的家庭和朋友与我在一起的时间会更少”、“如果成为体育人口,我将感觉每次体育锻炼在浪费时间”也有很清醒的认识。这说明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对体育人口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体育人口意识。
四、体育法制与教育因素
法制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法律。政策体现国家对体育发展的原则和思路,是国家对体育发展调控的手段。1995年我国分别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体育法》目前已成为中央政府的行动纲领、规划、政策与策略,高校必须自觉将体育纳入管理与发展的范畴。体育组织的参与和趋动对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情况反映:单位组织的比赛(或表演),以及社区组织、体育辅导站、俱乐部的活动占有一定比例,但个人锻炼所占的比例(54.30%)最高,因此,高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区、街道的组织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工作,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为指导,把教工队伍的体育活动引到有组织、有制度、有管理的轨道上来。另外,社区、街道,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也有助于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开展。
教育因素是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发展的智力源泉,是有生力量,教工队伍文化程度非常高,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教工为75.30%,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教工队伍体育人口为34.22%,高文化程度更有利于教工队伍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便于体育科学知识的推行和普及,使他们养成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帮助其正确理解体育的本质、内涵,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更有利于促进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发展和壮大。
五、家庭因素
教工队伍家庭成员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行为会影响他们的体育意识和行为。调查显示,家人经常参加锻炼的为53.11%,说明在教工家庭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高,这无形中会对其他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家人和朋友对参与体育活动者的支持率为72.29%,尤其是对体育人口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率达到90.12%,大多数教工家庭对其家人参加体育锻炼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这表明教工家庭成员具有很强的体育参与
意识和健康意识,希望家人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也是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自身因素
1.体育锻炼的需要。从行为学角度讲,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主体的需要。体育需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渴望获得体育效用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初始动因。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在北京市教工队伍参与体育活动内在动因调查中,为了“保持体力和健康”的动机居首位(31.12%);为了“缓解精神紧张”、“散心解闷、消遣娱乐”等心理原因次之(13.35%、12.95%);还有一部分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保持体型美”、“喜欢运动”和为了“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不仅对体育的需求和自身的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而且随着体育和健康观念深入人心的宣传,对体育在调节个人心理、缓解压力、增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效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增加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2.身心健康状况。在对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身心健康调查中看出,86.55%的教工认为体育锻炼的习惯对改善身心健康“有很大作用”或“有作用”,只有13.45%的人为“完全没有作用”或“没有作用”;在体育锻炼对一生健康影响的调查中,有94.28%的人认为“很重要”或“比较重要”,仅有5.72%的人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这说明教工队伍非常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很强的体育锻炼意识,但真正参与其中的教工队伍为72.32%,成为体育人口为35.53%,比例相对较低。
在为了“维持和增进健康留心注意的事”的选择中,“体育锻炼”中选频率最高,占65.26%;其次为“保持心情愉快”,占53.61%,这说明教工队伍对于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较强,而且希望通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来维持和增进健康。
3.锻炼手段与方法。调查显示:18.27%的教工知道如何科学健身,40.46%的教工知道一些,26.10%的人几乎不知道,还有15.17%的人根本不知道;对是否制定过健身计划的调查显示:79.11%的教工没有制定过健身计划,仅有20.89%的教工制定过健身计划。由此看来,只有少数教工懂得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和制定过健身计划,大部分教工对科学健身一知半解,知之甚少。另外,对运动保健、运动损伤知识的缺乏极大地影响着教工队伍对体育活动的参与。
4.参加体育活动后的感受。体育锻炼后生理和心理的感受也是影响教工队伍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感受会增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形成良性循环,增加体育人口的比例。相反,不好的感受势必影响其下次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适得其反,影响体育人口的持续发展,甚至可能造成体育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调查显示,6.12%的教工希望尽早开始锻炼,2.91%的人感到浪费了时间。绝大多数教工锻炼后的感觉处于良好的状态,45.98%的教工锻炼后感觉心情愉快,28.31%的教工有自我满足感,但16.87%的人锻炼后感到非常疲劳。
七、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生存、竞争与发展,而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又依赖于全体教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工队伍体育发展的核心是为了“人”身心的健康发展,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为了给教工队伍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北京市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北京市高校众多,水平高、实力强,高校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资不断加强,但由于学生数量增加,对体育的投入仍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和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虽然高校教工队伍的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但购房、子女升学等压力仍然不小,影响了教工队伍体育消费的投入,个人的健康投资也较为有限。因此,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投资力度,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充分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推动教工队伍体育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仇军.体育人口理论研究.对中国体育人口概念、分类及其结构的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德佩.体育人口及体育人口的社会流动[J].福建体育科技,1992,11,(3).
[3]黄俊伟.关于我国体育人口的质及传统影响因数的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毛秀珠.体育人口与社会分层[J].体育科学研究,1995,(3).
[5]陈钧,刘占捷,王睿等.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年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