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军

  摘要: 作为一名深刻体验教育改革的教师,本文作者从个人的教育经历中,充分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实例与教学原理,分析了此次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思考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七次,但这七次的课改,大都是在原课程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一些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以补充和完善,并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在教育教学的理念上并没有大的转变。2004年以来,教育部以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自治区)为实验基地,提出了“不是换了一本课本,而是换了一种理念”的口号,从指导思想上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方针,从教育观念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课程结构上提出了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新课标体系,对高中课程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受到了国家的空前重视,人民的空前关注。
  我身为一名宁夏农村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师,参加了多次新课改的培训学习,积极践行自治区“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换脑工程”,并作为物理学科的带头人,积极参与校本培训,为学校的二级培训竭尽全力。但是,随着新课改条件下一轮又一轮的高考,我亲身体验到了改革的艰难,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举步维艰,人们用“雷声大,雨点小”来比喻如此轰轰烈烈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推进。为什么呢?我仅以物理学科为例谈几点切身的体会。
  
  一、新老教材的比较
  
  新课标的具体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规范的,就这三点而言,新教材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比老教材要注重得多一些,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特别是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方面比老教材要逊色得多,新教材较老教材,学生在纯知识、纯技能方面掌握得不如以前。但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些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注重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这从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来看,还是可取的。我认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要占绝对的基础地位,因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有好的过程、方法与价值观的体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项先进的高端的技术,都是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做基石的。
  1.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一些欠缺,具体体现为在这方面对学生要求太高,脱离教学实际。
  如一节课的内容中安排的知识点太多太杂。如“弹力”一节,知识点有:“弹性形变”、“非弹性形变”、“微小形变的演示”、“弹力”、“弹性限度”、“弹性的种类”、“胡克定理”、“劲度系数”,弹簧的“原长”、“总长”、“型变量”,等等。正常情况下,单单一个“胡克定理”就够讲一节课了。现在新教材中,这么多的知识都放在一节课中,教师很难让学生全部掌握。由于知识点太多,教师上课只能将时间放在这些知识点上,不可能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侧重,也就不能体现新课标中重点培养学生素养的宗旨。
  2.重要的一些知识点在新教材中安排得不够合理。
  如“三角形定则”、“共点力平衡”、“正交分解”等重要的知识点,随一个例子提出,没有相应的课时进行消化、理解。
  有些重要的知识新教材中未提出,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受力分析”,它在力学中起“奠基石”的作用,老教材中虽也未专门安排课时,但专门有一章“共点力的平衡”,在处理这一章时可以同时处理掉“受力分析”这个重要问题。新教材中已将“共点力平衡”安排到了选修2―2模块中,这就使得在必修模块1、2中无法解决“受力分析”这个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就谈不上任何层次的力学学习。
  3.新教材没有完全处理好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梯度之间的关系。
  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难度提高了,课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宗旨是好的,但这样无形中加大实验难度,使得“课时紧”这个矛盾更加“雪上加霜”。
  “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不但由验证性实验改成了探究性实验,而且将其从高三的内容提前到高一的内容中,由于诸如“平衡摩擦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沙盘和沙子的总重力”等知识未学,再加上高一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极差,事实上,这个试验在高一学习中根本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新课标在注重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具体落实。
  4.一些物理情景的设计和一些高新技术的拓展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实现。
  新课标中提出的“活动建议”,如“通过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地球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试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体验”,“通过查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等都是很好的建议。其对于“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大有益处。但遗憾的是这些都在“课时紧”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变成现实。
  新教材的很多地方都提出了一些和新科技、高科技相联系的问题。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磁悬浮力车”等大都由于物理情景太复杂或数据太繁琐,造成了教学“盲点”,难以实现,在农村学校更是没有条件落实。
  
  二、高考的指挥棒仍然眷恋着老教材
  
  1.最近三年的物理高考题型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然注重“知识与技能”的量化,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对“方法与过程”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少之又少。高考物理试题中唯一出现的变化在于对热学、光学、原子物理三项内容的考查由必修变为选修,试题中表现为每项15分,任选其中一项。
  2.新教材内容比较简单,而大多数课后习题类型少,章节后练习又较难,且梯度大,很多题目都是很典型的高考题型,而且都在高考的范畴之内,使学生感觉到能听懂课,却不会做题,更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如第一章刚学完物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在习题中就出现了两道较大难度的追击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教师至少要花费一至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建立时间关系、位移关系、速度关系,然后才能做课后的题目。为此,不少教师重操老教材,还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
  3.新课程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减轻他们的负担,反而有所加重,特别体现在课时紧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上,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些都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4.教育行政部门默许了学校的表面应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较多的新教材、新教法的研讨会、不同层次的新教法讲课大赛,但这都不能阻止具体实施课改的学校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具体实施课改的学校和教师都有两手准备,一手用新教法应付上面的检查、比赛,一手还是老教材、老教法。据调查,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实行“学分制”,也没划分行政班,更没有“选课”一说,只是在办公室换算学分,实质走教学班的路子,却报成行政班,课程也由学校安排,上面的培训派个人应付,回去后再搞校本培训,等等。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既然是改革,应当是改正不好的方面,还要发挥好的一面。为此,在更新观念上,我们要改变以往一些陈旧的、过时的教育观念,在能力培养上,要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能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模式上,针对现行教育的弊端而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排除接受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讲,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理念、原则和学习方式,它应当渗透于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学习活动之中。而现在把它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过于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这未免喧宾夺主。学习过程应当是在一定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究和研究,当前在强调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同时,我们要着力改善接受性学习。一堂课究竟采取何种学习方式,我们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不能一刀切。在课堂形式方面,我们要求的是思维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而不是一味地满堂问或满堂灌。在教材内容的改进上,我们应该多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改进中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改进。在高考形式上,我们要以改革的内容为主,要紧贴新课标,而不能过于眷恋高考的历史。在行政管理上,我们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这项作为基本国策的教育改革做得善始善终。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教学改革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切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认识上提高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我们坚信,改革必改,改革必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正确地分析基本国情和当前的教育形式,实事求是,不能否定我们的优势,应对传统的教育适当扬弃,而不是“粉碎”和“全部舍弃”,更不能一味崇洋,甚至全盘学习西方的模式。我们应当在肯定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改进不足之处,在教育创新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并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