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写作分层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小红
摘要: 英语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要而困难的环节,但由于生源状况不均等,在写作中容易出现层次差异现象,传统的整体教学只能使学生的这种差异越发严重。因而很有必要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为此,本文作者探讨了写作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提出了分层写作教学目标、原则及措施等。
关键词: 高一英语写作教学分层教学措施
我校是邳州一所普通中学,生源档次不一,通过一个月的学习观察和月考成绩分析,我发现高一学生英语写作基础参差不齐,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这种差异愈加明显,最终导致两极分化。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吃不饱的感觉,而基础差的学生则难以听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失去兴趣,缺乏写作的积极性,因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为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面向每个学生及各个方面的角度出发,着重介绍在写作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验。这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实行这种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写作要求,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困难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高一英语写作教学质量。
一、写作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展开。《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写作技能以能作什么的描述为标准,量化为九个级别不同目标要求,高中阶段完成八级目标。要求学生要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能用英文书写摘要、报告、通知、公务信函等,能比较详细而生动地用英语描述情景、态度和感情,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论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在高考中它占有相当的比重(全国试题中占25分),今后还有增加的趋势。而在现行英语教学实际中,写作教学是最难教、最难学的环节之一。因此,教师要从高一开始就要充分重视写作教学,使写作训练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始终。
二、高一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写作内容表现来看,经过中小学几年英语的学习,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彼此间的差距。从写作内容表现来看,有的学生词汇不足,语法混乱,句型结构不当,写出的东西没有可读之处;有的学生有些语法错误,但不影响理解,能使用简易的衔接手段基本满足要求;有的学生能使用较为丰富的语法和词汇,层次清楚,能够很好地与读者交流。从写作习惯来看,有的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而有的学生对英语写作作业没有兴趣,只是被动消极地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干脆放弃,不写了之。
三、分层教学理论及措施
1.分层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加以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它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分层次,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2.分层写作目标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实现最终达到新《大纲》要求的目标。
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写作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促使人人成功的教学效果。
3.分层原则
(1)可接受性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在承认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教育,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原则。
(2)激励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最优化发展,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3)灵活性
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写作情况,实行阶段性调整,使分层具有动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增强英语写作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4)循序渐进性
写作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由限定时间由长到短,限定字数由少到多……
(5)层次性与整体性结合
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既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又要控制同一学生个体不同层面的潜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坚持对每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切忌顾此失彼。
4.分层表现
(1)学生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写作基础、智力水平和写作态度等,结合学生个人的意见,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写作自觉,写作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写作成绩中等;C.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写作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2)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按班内各层次学生的写作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对C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识记”“理解”水平,对B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应用”水平,对A层学生的教学目标相当于“分析”“综合”“运用自如”水平。笔者试行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分层:A.发展性目标;B.提高性目标;C.基础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
(3)施教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确认了课堂学习目标后,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去实现各自的目标,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其主要操作技巧是:由浅入深,分合有致,分类指导,异步发展。为了激励学生勇于动口,动手,动脑,并实现高层目标,教师应引入竞争机制,可把全班学生编为几个4人(A层1人、B层2人、C层1人)合作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另外,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
(4)作业分层
作业分口头作业和笔头作业。学生作业由各层次组的组长收齐。对C层学生给予个别面批,并及时反馈、订正,必要时做课外个别辅导;对A层学生批阅的要求高于C层学生。由于分层评价,采用“同分不同质”的原则,对学困生只要达到C层次教学目标即可获得好成绩,这样可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向高一层目标的要求努力。对个别失误多的C层学生,可发动A、B层学生互帮互学,或教师作个别指导。这样,使各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高,形成积极的递进氛围。作业的批改可围绕写作中常见的错误进行整体、分项批改。常见错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拼写是否正确,语法、词汇运用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完整,逻辑性是否强,有无创造性等。
(5)测试分层
在每次考试中,作文批改,教师不作统一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层次作出相应的评定,做法同笔头作业的批改。以鼓励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5.分层写作训练策略
(1)输入过程
写作属于语言输出,为了做好输出工作,教师首先要做好必要的输入工作。教师要准备摘抄、背诵、阅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任务,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以不同的要求。
如背诵这一工作,主要利用所学课文,结合学生的层次:A.全篇背诵,B.背大部分,C.只背诵一到二段。阅读文章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所学课文,一种是布置学生课后自选和统一选读材料。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有不同要求的检查。A层学生要能复述所读文章大意。B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说出文章中的重要内容。C层学生要能够熟记一些重要和常用词组、句式。
(2)输出过程
①控制性写作
此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范文赏析,二是仿写。在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阅读范文,完成教师给出的不同任务。因为要学某一体裁的特定规则并运用于写作,学生必须阅读才能熟悉该体裁的模式,培养对体裁的敏感性,形成知识网络储存于大脑。认知心理认为,阅读模仿是一个有意识积极主动的摄取信息、建构图式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从词、词组、句式到语篇结构等不同方面的指导。
②引导写作
教师对一命题作文,给出不同层次的指导,再让学生补充完成。A层按照教师所给的文章的框架,完成全文,达到提高全篇的整体布局和上下的衔接上。B层的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文章中的要句,用不同句式译出,达到一句多译的能力,最终实现能用多种句式写作,使文章生动多彩。C层学生要求按教师所给文章中的重要词组、句式,译出相应的句子即可。
③自由写作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题目,自己组织,完成各自层次应该达到的要求。
学生每次写作成绩教师都进行登记,建立学生成绩档案,让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并且在下次的写作课前10分钟对学生写作的成果进行反馈:表扬成绩高的学生和进步的学生;把成绩最好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并张贴在班级“佳作欣赏栏”上,要求所有同学与此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评价。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了转差、培优、拔高的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符合新大纲要求。当然,这种方法还有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黄树生.简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许秀兰.浅谈英语分层教学.
[4]叶芗美.“写作小组”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7.7.
[5]张伟.新英语课程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