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增加历练 写改并重 学以致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笑红

  写作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素养。而习作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状况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整体质量止步不前的顽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探讨,拟在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见论文《小学生常见习作痼疾归因》),结合多年的习作教学心得,结合钻研的一些理论和名家教育思想,谈习作教学中的五点做法和设想。
  
  一、超前准备,反复体验
  
  每写一篇作文,特别是单元要求中的习作,教师都应提前把习作内容布置给学生,一般为前1―3天,让他们作好有意观摩或资料收集的准备。而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还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便恢复因离开具体事物而失去的原材料的丰富性和鲜明性,形成较完整的、明晰的表象。比如在写作某一植物或记录某一场面、某个活动时,在组织课前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制成录像或利用多媒体进行回放,让他们作二次、三次观摩,这既可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更可触发他们的写作“灵感”。事实证明,一些原材料只有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能用来作文,体验愈深愈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二、以乐促学,重“学”轻“教”
  
  放眼当前,孩子对习作的兴趣被教师“教”得越来越少,并且教材常常偏向“教本”功能,远离学生的“胃口”。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多年的实践中,包括在教学专门的习作培训班时,笔者从不单纯依靠已有的教本,常常自编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习作课。课前三分钟,一般做一些联想、想象训练,由“・”“─”“│”“□”等各种各样的点线图形或一个字,一种颜色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在习作课上,我还和他们一起学骑车、吹鸡毛、玩“三条腿走路”、搞时装表演、进行厨艺比拼或做一些小实验,学生在玩中获得了写作内容,玩得开心,写得高兴。
  由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到写出文章,中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大脑要进行巨大而艰苦的劳动,教师要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习作指导中,教者不必提供大量的词语句子、开头、结尾,不必过多地分析习作要点与层次结构,应将自已置于与儿童平等的地位,提高习作思维的一些方法。小学生处于“摹本”阶段,为降低写作难度,教师应提供一定的习作范文。对于范文教师课前一定要精选,既要符合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又要确实有“范例”的价值(目前苏教版的习作例文大多价值不高,教师可另选)。至于教师写“下水文”,笔者建议,最好和学生放在同一时段中,以伙伴的身份,竞赛的形式出现,写成后,师生一起“解剖”,这样便于营造良好的习作心境。
  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儿童要加强个别指导。台湾钟圣校博士强调:“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宜了解学生是否害怕写作,是否有不当的信念,(帮学生)诊断写作历程上的困难,以便积极辅导学生,使学生产生写作这个复杂的发现、探索和创造的高级心理活动。”
  “导”在需要时,“导”在困难时。
  
  三、早练多练,减少限制
  
  现行教材在三年级才有习作,二年级以“写话”形式出现,而一年级尤其是第一册没有任何习作的训练项目与要求。(这种编排有待商榷:一是书面语言训练较迟,二是在三年级出现突兀,宜减缓坡度。笔者将在另一篇论文中作专门探讨。)其实,在今天这个生活如此丰富的信息时代,一年级哪怕是幼儿园的孩子都有表达的热情与冲动,我们不妨教他们写写留言条、写写贺卡什么的。字,不会写不要紧,可以用拼音、图画代替,他们也会用稚嫩的笔写出让我们心动的文字来。
  习作的方法无非是多读多写。7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杭州四中特级教师陆鉴三认为,我国近几十年来,直到今天的作文训练,作为正式规定的课时数一直偏少,“加以执教者又未必得法,是造成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之一”。其实,小学语文何尝又不是这一状况?小学目前规定每周习作课时是2节,如果不结合平时的语文课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陆鉴三按“从严、从难、从快,大运动量”的作文训练原则,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写50篇作文,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累和不乐意。对小学生我们不必如此苛刻,但要求写日记,养成乐于表达的好习惯总不为过。我们不必拘泥于教科书中规定的习作,每次阅读、听话、写话训练及班、队会活动都可以成为一次练笔机会(不是有人高声疾呼砍掉作文课中的作文教学而由“生活笔记”代替吗?笔者以为有一些道理)。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教师要时时记住这样的标准:习作习作,练习写作而已,一定要以宽容的胸襟,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命题的范围应以儿童的生活范围为准;不求长短,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有草稿亦可,无草稿直接写在作文本上也行;不必追求“三段式”结构;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不是生活真实通过自己想象出来的也可;实在写不出的,甚至可以找一篇(段)认为满意的抄也行。实践表明,学生在自由的习作心态中多写多练,收效显著。
  
  四、立足生活,回归实用
  
  吕淑湘先生一直强调作文的实用性,强调作文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写作能力,而不是培养文学家。新课程重视作文的实用性,既是对前人作文价值观念的继承,又是与国际写作教学的接轨。《课程标准》中提及“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文”“使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学会写读书笔记和常用应用文”“能根据生活写日常应用文”等,这些目标描述,无不表明作文教学“实用性”的旨归。学生在学会写留言条后,出于生活需要经常给父母写留言条;教者经常在作业本中和学生留言,作书面交流;结合节日,和学生一起写贺卡、互相写贺卡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儿童写收据、打借条、写请假条、发电子邮件、写广告词、写产品说明书,甚至和他们网上聊天等,学生习作兴致盎然,他们会觉得学习让他们在生活中派上了用场,而且享受到交际、表达的喜悦。
  
  五、写改并重,以改促写
  
  我们现在的作文批改,纯属表面工作,是应付领导检查或是给家长看的,对学生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到底如何修改作文,叶圣陶先生曾讲述三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要“就学生所思考而思考之”,“想清楚了再改动”。因为改作文实际上就是改动学生的思维,修正学生的思想,所以批改要从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水平出发,要考虑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想,想清楚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再改,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儿童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儿童的思维。斯霞老师是这么主张也是这么做的。当学生写“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她认为完全没必要改。她说,孩子惟恐别人不知阿姨是女的,写了这一句,正是孩子特点,在儿童时期,他们对“阿姨”一词的意义还不完全理解,只要不说是“阿姨她是男的”,就没关系。二是要让学生了解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改。他说,必须想种种办法使学生注意和了解他的作文为什么要这么改。如果学生对改过的地方毫不理会,那么辛辛苦苦的批改功夫就白下了。改一次作文,总要使学生多一次了解,才算不白费功夫,才算于学生有益。所以他说:无论是全班改、轮流改,还是重点改,都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的用意,且能用之于今后的实践,才能说是有效。三是“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当然改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教师适当指导修改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自读自改,互读互改,师读众生改,众人评一人改等。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评改结果都一定要得到习作者的认同。学生参与习作修改的过程,对日后的习作也大有裨益。
  以上教学策略,说新并不新,它们大多是几十年前一些大家、名家的思想总结,但真正做起来,又是多么不易。习作教学,历来是众家争论颇多、意见纷呈、见仁见智的领域,但愿以上体会和建设能给语文老师一点启发,以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戴汝潜主编.袁浩.小学生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7.
  [2]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
  [3]钟圣校.认知心理学.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8.
  [4]卫灿金.语文教育家思维教育思想与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5.
  [5]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活的语文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8.
  [7]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3).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级教育硕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