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三总复习中教学激励的应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祖胜

  摘要: 激励理论对高三复习的教学管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合理的期望可以产生较强的目标激励作用;巧妙运用测评强化,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需要和归因理论,有的放矢地进行导优辅差。
  关键词: 高三总复习激励理论应用
  
  教学与其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如说是一门管理艺术。自新课程推行以来,探讨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研究层出不穷,“以人为本”、“民主教学”等主张振聋发聩,耳熟能详。但往往类似于人云亦云的教条主义,对于具体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更像空中楼阁。尤其在高三总复习教学管理中,只能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究其源,我觉得理念与实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好像缺乏交互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联系,需要操作性的指导理论。
  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研究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科学,因而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应怎样激励人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激励的学说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组织管理中,在教育教学领域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相关的应用与理论探索也屡见不鲜,教育激励的问题俨然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中的一朵奇葩。我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届高三总复习教学,就激励理论的应用探究谈谈体验。
  
  一、目标激励,合理期望
  
  目标激励理论认为,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一个人认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那么就会增强信心和决心,并激发起较大的行为力量;反之,如果目标可望而不可及,或者唾手可得,就不容易激发起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现在一些老师和家长常用北大、清华鼓励学生,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也认为,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人就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促使个人做某事的激励力将依赖于效价和期望率,只有效价和期望率都很高时,才会产生巨大的激励力。
  教师与学生要对目标及其实施方式有共同的理解并达成一致,不同水平的学生其目标应该有所差异,不能搞“万众一心”。所以应注意引导学生制定恰当的目标,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要让学生看到实现这个目标的希望和可能性,尽量增加学生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期望值。如果学生自己认为无法实现目标,就会降低努力程度,因为他们会想“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是毫无意义的”。学生认为目标是可达到的,无论目标实际上能否达到,他都会为之而努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始终充满自信,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目标。学生的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的了解、对教师的信任、对学习的兴趣上。
  教师平时应与学生有良好的观察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性格、特征、主导需要等方面的差异,作出科学的判断,使学生明确方向,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进行调节和调整,追求实效,营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
  
  二、测评强化,激发动机
  
  强化理论强调外在刺激决定人的行为。高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高三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成绩、分数、等级评定等都是十分关注的,对来自这方面的任何刺激的反应都是十分敏感而强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一阶段单元测评后,对于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状况都进行回顾总结,找到存在的问题,以此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的调整和学习目标的设定。
  单元测评试卷的结构和难度的调整,会促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中不断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状态浮躁的时候,教师可以用难度较高、灵活程度高的考题使学生清醒,感受到自己的实际水平与高考要求的差距,从而迎头赶上;当学生成绩持续低迷、学习受挫时,教师可通过偏重基础的考题,使学生学有所获,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定期测评,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动力,唤起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愿望。
  学生取得不理想的分数,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快乐情绪是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积极情绪,有利于促使学生反思、清醒、戒骄戒躁。但学生认识不当,甚至灰心丧气、过分自责,则是消极过度的负情绪,是学生继续学习的一种不良的情绪背景。教师应设法劝说学生,让学生从另外一些角度重新进行客观事物(不理想成绩)与主观需要和预期的认知评价,以消除或缓解消极情绪。
  在测试中,教师不能搞题海战术,或光看成绩数据,而应该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测试只是激励学生的诱因,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合理归因,引导后进
  
  所谓归因就是对某种行为的结果找出原因。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为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到了高三,其实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心态不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基础不牢等因素。因此,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成绩差的真正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归因。
  不同的归因,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为内部原因,就会从成功中体验到自豪感、喜悦感、满意感,增强以后行为的期望;如果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就会产生内疚感、羞愧感,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一般来说,内部归因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是内部原因又有可控与不可控之分。如果把失败归因于那些稳定的内因,例如能力低、脑子笨等,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和坚持性行为,对未来行为也不具有激励作用;如果把失败归因于那些不稳定的内因,例如情绪状态、努力程度、重视程度等,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与坚持性行为。
  如学生甲考试失败后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以后会加倍用功,争取下次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学生乙考试失败后把原因归于能力不够,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以后会再度失败。把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差,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归因于努力不够,就不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对于学习存在困难或是心理压力太大的学生,教师要非常耐心地给他留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在学习方法和人生经验方面给以点拨。我向这些后进的学生说明:要提高学习成绩,主要是增强自信心,加强理解。个人必须确立参照目标,而最好的参照就是自己的过去。人如果同自己的过去比有进步,就应该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四、调节需要,激励优秀
  
  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对高中学生来说,简单的低层次需求已经不能引起太大的注意,成长、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强烈。即使是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在需要、态度、个性及其他重要的个人变量上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总体优秀,但偏科严重,有的学生起伏较大,有的学生急于求成,有的学生压力很大等,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求角度选择激励方向,以充分挖掘学习潜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成就需要较高的学生可进行个人与学习的匹配。由于具有这种需要的人敢于且喜欢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教师也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合,使他们的这种能力得以表现。教师可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或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使他们了解到自己的进步。此外,教师还可为其创造非常有竞争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其在非常有竞争力的压力下求得进步。
  高归属需要的学生则可通过教师的关心、鼓励得到很好的满足,得到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的机会。同时,教师可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宽松、友爱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和特长。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第一,在课堂上利用适当的时间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心理感受,讲点儿幽默的小故事,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第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作出大胆果断而自主的决策并进行实践,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成功的激励手段必须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当前,在开放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方式,真正建立起适应教学特色、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适应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一论文:
  [1]杨仙逸.中学实施激励教育按教育规律育人[J].中国教育学刊,1993,(6).
  [2]吴云.西方激励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学习与探索,1996,(6).
  [3]张克杰.激励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J].教育研究,1994,(6).
  [4]段洪.激活潜能――人力资源管理之根本[J].经济师,2002,(5).
  [5]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01,(5):9-12.
  二专著: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三学位论文:
  [1]黄乃祝.我国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激励探讨.导师:谢少华.2002年5月.华南师范大学.
  [2]崔宪波.论激励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导师:车广吉.2005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