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六种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艳霞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往往以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和抽象的概念、公式等形式出现,学生学起来很容易乏味,进而易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极为低下。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从教育理论方面来说,教与学是双边的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辛勤付出,学生完全地接收消化,这样教与学才能达到最完美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担负着很大一部分责任。通过调查我发现,出现多劳低效的教学状况的原因是课堂气氛比较平淡,不能引起学生对所授之课的学习兴趣。
  那么,教师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所授之课感兴趣呢?我认为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着手,关键是让学生感觉在享受学习,而不是被逼学习。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一些方法。
  1.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数学实用价值的认识,让学生把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根据数学教材,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是不可忽视的必要一环。它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动力。
  2.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作用不可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抽象逻辑思维教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通过言传身教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觉数学好学,并爱学数学,在充分参与活动的融合气氛中感受实际,主动地获取新知。教师要诱发学生利用旧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应用已学习的公式、概念去解决新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巧妙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唯师,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解决问题。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而且能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
  4.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应阐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如我在教“实数”一节时,向学生简介了从自然数产生到整数、分数出现再到无理数出现的过程,告诉学生数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数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
  5. 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师应正确理解“创新”。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创新的前提是对数学概念和数学思维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创新的重要标志是数学问题的提出。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善于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正视学生解题的错误。事实证明,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成功的开始。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正确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暂时性结果。若教师阻止学生解题错误,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大胆尝试,从而会抹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6.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要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激起学习情感,坚定学习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朱桂华.问题式教学方法及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3]陈学军.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与培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