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优化生物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芬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在新课改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有以下特点:
一、生活性
知识源于生活,对于生物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要积极地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典型的生活素材作为探究学习的情境。平时,教师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不要忽视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生物现象。
比如我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把抽象的细胞吸水、失水现象具体化,提出这样的问题:“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菜市场的菜农要不断地往青菜上面洒水,有何道理?”学生给出各种理由,诸如:“白菜做馅时的水分是腌出来的。”“在青菜上面洒水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更新鲜。”尽管回答不到位,但是他们已经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直观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感官,能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感知、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置身在教学情境之中,对情境进行观察、体验。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教师通过种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
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1.利用实物、标本或模型等增加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受真实、自然的客观实体。
比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课,教材是以青蛙为例来讲解的。教师可以展示蛙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模型,使实验过程直观、真实、感性。
2.利用图解,以图释文,便于记忆理解。
例如:在学习能量代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下列图解: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缩短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之间相互转化,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神经系统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展示动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又如在讲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高等植物双受精现象”时,教师可以将染色体动态的变化过程和两个精子从花粉管流到胚珠内的动态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实现微观具体化。
三、问题探究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或者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努力又可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
问题和疑问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探究、发现绝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探究性问题情境。
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讲解“DNA分子的结构”这一内容时,我利用教材中的小栏目创设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图。创设情境:看似麻花卷的DNA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它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它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以学生比较熟悉的DNA的雕塑图引入,可以拉近学生与DNA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
探究的问题情境有:
(1)观察DNA由几条链构成?这两条链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的方向一致吗?DNA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构成?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位于DNA的什么位置?
(4)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成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2.启发性问题情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学习“同源染色体”概念时,我不是直接给出概念,而是利用图解并配合语言提供背景(指出颜色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形态、大小、行为等),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并总结出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3.创新性问题情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附合随从、墨守陈规,缺乏独立思考、锐意求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
四、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单纯的表面文章,而是要切合学生实际和特点,不可滥设,盲目随意地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