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物塑造的多元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姗姗

  摘要: 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刻画了很多软弱无能的黑人男性,但她并非刻意夸大黑人男性的弱点,一味刻画负面消极的男性形象。她笔下的黑人男性中不乏善良、能干、优秀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有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本文主要分析了莫里森三部作品中积极正面与变化发展的黑人男性,以此表明,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对黑人男性的刻画具有多元化特征。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黑人男性形象多元化
  
  1.前言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八部小说均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表现了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关照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是莫里森小说的重要主题,因而国外有些评论者如黛博拉・麦克道尔、芭芭拉・克里琴斯等认为莫里森仅仅关注黑人女性,而刻意夸大了黑人男性的弱点,一味刻画负面消极的男性形象。她笔下的黑人男性要么是将他们的绝望与愤怒转化为对妇女的残酷粗暴,比如《最蓝的眼睛》中的乔利在白人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下被彻底击垮,失去了抵抗能力,甚至认同了种族主义歧视并内化了自我憎恨情结,于是他自甘堕落,失业在家,终日酗酒,打骂家人,最终竟强奸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佩科拉;要么是在充满白人社会的价值标准与理想幻灭的扭曲下失去了理智,比如《所罗门之歌》里的麦肯・戴德对金钱的贪婪追求扭曲了他对亲情、爱情、人情的感觉,这导致他抛弃了整个黑人文化,成为一名内心白化的黑人。
  诚然,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性暴露出很多缺点和弱点,但绝非都是十恶不赦、一无是处的反面人物。从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1970),到中期作品《所罗门之歌》(1977),再到后期作品《宠儿》(1987),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笔下的黑人男性也不乏善良、能干、优秀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有些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圆形人物。本文分析了莫里森这三部作品中积极正面与发展变化的黑人男性。通过分析这两类黑人男性得出结论:莫里森并没有带有主观偏见地刻意扭曲黑人男性形象,一味地描写其阴暗面,而是全面公正地刻画出了黑人男性的真实形象。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男性塑造具有多元化特征。
  
  2.积极正面的一类
  
  积极正面的男性人物主要有《最蓝的眼睛》里的克劳迪娅的父亲与《所罗门之歌》里的杰克。《最蓝的眼睛》中相对来说较为幸福快乐的家庭要属克劳迪娅的家了。这主要是因为克劳迪娅的父母是一对延续了黑人原始伙伴关系的和谐伉俪。虽然日子艰辛贫穷,但是他们在困难中相互扶持,父亲麦克迪亚终日辛劳养家糊口,对孩子们也是关怀备至。在寒冷的冬天,“他指示我们如何开关窗门以使热气合理分布,如何让火焰缓缓燃烧而不熄灭,和我们讨论煤的质量,给我们示范如何铲煤,添煤,封炉子”(39),这俨然是一位慈父形象。麦克迪亚在得知女儿弗里达被房客调戏了以后,立即拿起枪将那个无耻之徒轰出了家门。同样是身为父亲,麦克迪亚却与乔利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麦克迪亚是一个热爱家庭、关怀家人的正面的黑人男性形象。
  《所罗门之歌》中的杰克,即奶娃的祖父,也是一位勤劳、智慧、人际关系好、受人尊敬的好人形象。杰克富有能干,他拥有“全门图尔县最好的农庄之一”(233)。但他并没有因为富有就瞧不起周围邻家,在他看来,奴隶制并不能作为黑人失败的理由,他身为黑人,同样获得了与白人一样的成功。杰克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尊敬,是“他们心目中向往的农庄主人、聪明的的饮水灌田专家、种桃树的能手,还是个能在转瞬之间把四十英亩土地犁平,还能边干边像天使般歌唱的英雄”。(233),他靠勤劳善良赢得了整个黑人社区对自己的尊敬。
  
  3.发展变化的一类
  
  发展变化是指有些黑人男性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比如《所罗门之歌》中的吉他由开始的正面人物最终转化为消极的负面人物。吉他起初显得成熟稳重,像父亲一般教导着奶娃。正是他的建议、他的思想引导着奶娃走向自我觉醒,他是奶娃唯一可以信赖和倾诉心怀的好友。可是后来吉他对黑人的偏激和畸形的爱使他走向了极端――他加入了一个反抗对付白人暴力行为的极端主义组织。奶娃竭力劝阻吉他放弃这种极端的行为,而吉他却认为:“没有无辜的白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谋杀黑鬼的罪犯,即使不是一个实际的杀人犯……白人是不正常的。作为一个种族,他们是不正常的。这就需要以极大的意志和努力来战胜一个不正常的敌人。”(156―157)在吉他看来,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是拯救黑人、报复白人最好的途径。吉他的光辉形象在此时轰然倒塌。
  再如《宠儿》中的保罗・D。保罗・D起初是一位软弱无助、不敢面对过去的黑人男性。在遇到初恋情人塞丝并与她相爱之后,保罗・D想要与塞丝开始新的生活。但还魂的宠儿使出一切手段成功地将保罗・D排挤出这个家庭,懦弱的保罗・D不敢面对他那没有正常愈合的伤疤。面对残酷的过去,他同样懦弱地选择了遗忘。最后在社区黑人群体的帮助下出走之后的保罗・D经过痛苦的反思,克服了心理障碍,舍弃了先前不完整的畸形的自我,治愈了心理创伤,最终回到了塞丝的身边,积极地与塞丝再次共同组成家庭。
  
  4.结语
  
  通过分析莫里森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与《宠儿》中的几位黑人男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确实描写过很多脆弱无能的负面消极的黑人男性,但笔下也不乏正面积极与变化发展的黑人男性。有些评论者认为莫里森单一地刻画负面的黑人男性的评论是有失公允的。莫里森笔下的男性人物并非只是单一的坏人形象,她全面公正地刻画出了黑人男性的真实形象,给我们呈现出了黑人男性人物性格特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唐红梅.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8.
  [2]托妮・莫里森著.陈苏东,胡允桓译.最蓝的眼睛.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5.
  [3]托妮・莫里森著.胡允桓译.所罗门之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托妮・莫里森著.潘岳,雷格译.宠儿.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5]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