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英汉委婉语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章亚兰
摘要: 语言的委婉表达是中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中,委婉语差别很大,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减少交际失败或失误。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委婉语比较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折射。受中西方国家在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社会制度及传统习惯等方面巨大差异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也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
1.基于宗教信仰差异的比较
基督教教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文化的基石。英语中大量的“死亡”委婉语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众生生而平等,死亡就成了to the great leveller(走众生之路);上帝捏泥造人,死便是to return to earth(重归泥土);人生来有罪,死即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还债务);还有to depart to God(去见上帝),to be called to God(应上帝召唤),to join the angels(加入天使行列),to go to heaven(上天堂)等。从这些极具基督教色彩的委婉语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人生的积极、自然的态度。中国的道教信奉达观、淡泊的生死观,认为死只是“随物而化”,故“死亡”也就委婉地称为“物化”;而且追求得道成仙,于是有了“升天”“仙逝”“羽化”“驾鹤西游”等死亡的委婉表达。佛教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天、地、人等万物中轮回,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脱离烦恼,由此产生了一套特有的“死亡”委婉语:“坐化”、“涅盘”、“圆寂”、“成佛”等。这些“死亡”委婉语表现出道教、佛教对人生理解的消极一面,认为死亡是一种超脱或解脱。
基督教徒出于对神明和魔鬼的敬畏,担心直呼其名会招致危险或灾难,往往委婉称之。如the Black One,the Tempter,Lord of the Files,the Wicked One,Prince of Darkness等都是英语中有关“devil”的委婉语。而在中国,神鬼禁忌并未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谈到“魔鬼”多直言不讳,如“妖魔鬼怪”、“钟馗捉鬼”,甚至还加以引申运用,如“鬼东西”、“扮鬼脸”。基督教禁戒人们防范贪婪、邪淫、说谎、嫉妒、偷窃等罪恶,自然产生许多委婉语来代替这些罪恶。如,英语中envy(嫉妒)一词有下列这些委婉语:green,heart burn,jaundiced,to have a long nose,sour grapes等。
2.基于价值取向差异的比较
在对待金钱与物质的问题上,中国人主张轻利轻财、勤俭节约,英美国家则崇尚奢华的物质文化。中国人经常不直言钱,如:把对文稿、诗画作者的稿费称为“润笔”,就连索取报酬也是委婉地要求对方“意思一下”。西方人对钱的态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因为要遮掩而委婉。汉语中将“价廉物美”视为理想的商品,而当代英语中cheap(便宜的)的含义是“质量低劣、式样糟糕、陈旧”,因此常用budget(价格低的),economy(经济实惠的),low-cost(花费少的)等委婉语来表达。
对待“老”的态度差别是中西方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老”表示经验、成熟和社会地位,中国人对老往往直言不讳,汉语中表示“老”的委婉语很少,有时为了表示尊敬和亲切还要特意加上“老”字,如“老首长”、“老教授”、“李老”等,这是中华民族重老、敬老价值观的体现。而西方文化模式属工业经济型,不迷信权威与传统,追求创新,存在“轻老”的价值观。西方人忌讳谈“老”,认为老是思想僵化、迟钝、固执的表现,人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借用其他词语来婉指old people(老人),如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seasoned man,senior citizens等。
西方人强调自身发展和个人利益,重视个性的张扬,对取得荣誉和赞扬后的兴奋毫不掩饰。而中国人内敛、含蓄,强调自谦、敬人,汉语中敬词、谦语十分丰富,如自称方面的谦称“卑职”“鄙人”“寒舍”“老朽”“在下”和对称方面的敬称“阁下”“大驾”“尊驾”,这种单纯求雅式说法是汉语委婉语中一道奇特的风景。对别人的称赞,中国人通常以“惭愧”、“哪里”等谦虚应答。然而对于这种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西方人认为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他们对别人的赞扬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
3.基于社会制度差异的比较
对于“失业”问题,由于西方是私有制社会,劳动力经常流动,对“失业”现象并不回避,有关这一现象的委婉语,有between jobs(两份工作之间),claimants(要求者),the less fortunate(更不幸的人)等。而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方面原因,在中国,人们对“失业”这个概念很难接受,权威机构往往以“待业”、“下岗”、“离岗”来替代失业,而在企业中,失业则被称为“被炒鱿鱼”、“换老板”等。
受长期封建伦理道德影响,中国人往往将婚姻和性视为严肃的道德问题,甚至羞于谈性,汉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多含贬义,如:将丈夫的情人称为“小三”、“二奶”等;用“那个”、“下身”描述生殖器,用“干那事”、“行房”表达发生性关系;在谈到不正当性行为时,常用“作风问题”、“男女关系”表示。而西方国家封建思想影响相对较少,人们崇尚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将性与爱直接联系起来,对性的表达相对开放,英语中这方面的委婉语词义模糊且多为中性,人们常用amorous rites(爱的仪式),act of love(爱情动作),business(办事),have sex with来表达性行为。而口语中,make love,do it(做一下)则更委婉、形象。
4.基于传统习惯差异的比较
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年幼对年长、学生对老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否则视为冒失无礼、缺少教养。尤其是官员称呼非常讲究,一般称某某同志或以姓名加职务称呼,而且对于某单位的副职,人们常把官衔中的“副”字抹掉。而在英语国家,尤其在美国,对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不管是同级、上级还是下级,不管是平辈、长辈还是晚辈,也不管是老还是少,均可直呼其名,这样,一点也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倒显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亲切、友好的关系。
有关生理现象方面的委婉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很常见。西方人对“上厕所”非常讲究,英语中常用washroom,comfort station,powder room,ladies’,gents’,WC(water closet)和toilet表示厕所。表示上厕所,有relieve oneself,pass water等,而且男子用to tear,女子用to powder one’s nose,大人用WC,小孩用potty,wee-wee。汉语则没有这么细的分别,表上厕所的委婉语有解手、方便等,琼瑶剧中还出现了“去一号”的说法。提到月经,西方人多显浪漫,英国妇女通常用in the flowers,blue days来代替menstruation(月经);中国人则更隐讳,“来例假”、“来那个”是大众化表达,“她这几天不舒服、肚子痛”则容易引人误解。
为避免见面时的尴尬,中西方都有独特的委婉问候方式。中国人见面常问“吃过了吗?”“去哪儿?”“您干什么?”。其中“吃过了吗?”是中国浓厚食文化的体现,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西方人则常用“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isn’t it?”来委婉表达,如果用这些问候语,中国人会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美国人还常用“What’s up?”问候,这会让中国人误解为询问股市情况“升了吗?”。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形成的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是语言使用过程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对另一个民族来说可能会非常陌生,甚至不可思议。笔者认为,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注意研究文化因素对英语语言表达的影响,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委婉语,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彭文钊.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J].外国语,1999,(1).
[2]范先明.从文化的角度审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3]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辞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4]肖素芳.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06.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