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文化移情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柏 霞 柏 虹 乔 巍

  摘 要: 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注意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跨文化意识与文化移情意识,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 文化移情意识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双重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认知教学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文化移情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1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与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概念。
  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是在文化环境也就交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中学到的。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又反映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波特和莫瓦把影响交际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空间的使用。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英语教学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文化移情,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外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以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文化移情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交际中,更要体现在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1.2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文化移情意识的必要性。
  近20年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许多学生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失误。因此,仅有纯语言能力远不足以保证人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获得要依赖于情感上的吸收。学习者只有在最佳的包括移情、动机等内在的情感条件下,充满自信,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许多英语教师渐渐认识到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排除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障碍,除了要加强学习语言本身外,还要努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知识,而后者往往是根本性的,因为许多语言现象是由文化因素来解释的。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学会文化移情。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语言知识变为主动运用语言知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适当原则、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2.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移情意识的途径
  
  2.1采用对比,加强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差异的比较。
  对于教材中那些文化含义不同的词汇、谚语、成语以及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注释和解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是还必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另外,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移情的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移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移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焦虑感真正得到缓解,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利用移情使英语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其英语水平。
  2.2创造情境,克服思维定式,正确解析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
  要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并能够熟知它们的功能,而这一点显然是以辨认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寻常处为前提的,如赞扬之语的功能是表示友好或引起谈话。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教学交际、针对性交际、谈论及性真实交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移情能力,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语言交际的差异,也有非语言交际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对外交往时,了解一些不同国度不同的示意动作或身势语言是很重要的。有些身体语言与国内的习惯不相符,甚至正好相反。如拦车动作的差异:面向车辆,一只胳膊向一侧平伸,手心向前,做出停的手势。这种动作在中国常见,但在英语国家就有不同的动作来拦车: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向右肩方位晃动。但这一动作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不能使用的,因为在那里这一动作被看成是淫荡的。
  2.3明辨英汉价值观差异,设身处地,获取共鸣。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和其他事物存在价值的态度与评判,也在一定程序上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如:赞誉常常被用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对别人的称赞语的回应,汉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社会信奉生存竞争,因而西方人乐于表现自己,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所以英美国家的人听到称赞时的回应一般是欣然接受,有时还要感谢对方,以示对对方观点的赞同。在汉文化中,贬己尊人是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对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有充分的了解,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提高移情能力,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地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
  
  3.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组语言符号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已带有一种文化的色彩和社会的内容。语言中渗透了文化,文化又靠语言来记录和阐释。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来消除母语文化的影响,给这种新的语言符号以新的文化内容。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一门外语。文化移情是在不同文化大环境下成长个体之间的交流中发生的,需要交际者跨越本民族文化立场的界限,接受并理解存在的差异。总之,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强化学生的文化移情意识,打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言隔阂和障碍,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语言口头或书面交际的能力,才能取得真正的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Arnold,J.情感与语言学习[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5]吴有富.外语与文化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