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凤玲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历史作为一门“副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经常强调“学习历史很重要”,也知道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将直接制约高考“3+X”、“文科综合”的水平,更明白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很多时候只是在场面上说说而已。初中历史学科地位低下,教学方法僵死,使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很难摆脱尴尬。
一
(一)副科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但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留下了人文学科被冷落的缺憾,中学历史教育尤其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尴尬境地便是明证。“应试教学”主宰着校园,有些人有意无意地用应试眼光评判历史课的地位,在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驱使下,历史课就只好靠边站,被打入“副科”行列。受此牵连,一些历史教师遭遇着不公的待遇,从事历史教育便成为“错误的选择”、“无才的表现”。从而也就不难理解某些教师、家长劝诫“历史不考,少花点时间”,很多“主科”则大刀阔斧地抢占历史课时。由这些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造成的误会,从学校传染到家庭和社会,也就必然出现歧视历史教育的偏见。在科教兴国的今天,认真审视历史教育的地位,是当前历史教育最突出、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然而一些地区初中历史教育现状证明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贯彻,反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对学校评估的条例中不见历史结业会考情况的影子;有些初中示范学校甚至只在课表上有“历史”,实际上已成为其他学科的副业地,历史课形同虚设。这些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就不难理解中考一等奖的学校历史结业会考仅百分之十几的及格率。初中历史的“副科”地位“天经地义”,初中历史课谁都能兼,这些见多不怪的现象,岂不有悖于国家的教育方针?
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实践,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从学校到家庭和社会,经过长期的相互感染,已编结为轻视历史的网络,谬误反成了“真理”,偏见却成了共识。难怪,新近教育界有些“专家”想效法美、日旧法,在中学设置“社会科”,把历史科并入其中,这意味着历史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这种人为地削弱历史教育的错误做法,在很多地方不仅未被遏制,且还有着进一步滋蔓之势。
(二)师资缺乏,教法僵化。
正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历史教育陷入困境,一些地方的历史教师队伍极不整齐,尤其初中历史教师更成为“杂牌军”,专职老师“忍痛割爱”、改教主课,很多其他学科老师为凑工作量,“勉为其难”、“滥竽充数”。虽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初中历史教师很多都是兼职。经常听到某校长为照顾将要退休的老师,让他改上历史;也听到学生称赞“某老师能用英语上历史”,凡此种种,令人啼笑皆非。难怪校级、片级历史评比竟找不到评委,任命一个片初中历史中心组组长也只能“开天窗”。
(三)学生厌学初中历史。
很多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讲授一堂战争史,竟然找不出一幅相关的挂图,老师只能在黑板上比比划划:申请组织一次学生参观游览活动,由于没有经费而被拒绝;想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资料,却没有录像带、幻灯片等。历史老师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初中历史教学在绝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漠然,笔者曾作过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而高达85%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学习历史态度积极的仅10%左右,约40%的学生受纪律和考试的约束在应付历史课,约50%以上学生上历史课根本不安心。于是历史课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看课外读物,复习其他功课,睡觉甚至嬉闹,等等,考试时自然也就抄袭应付成风。
二
针对尴尬现状,惟有积极奋进,才能走出困境,迎来历史教育的新的春天。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历史教育要发展,教育思想必须革命。所谓“应试教学”、“正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
(二)健全制度,加强督导。
教育制度的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初中教育、历史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长久教育的大事。过去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操作规程及教育评价体系的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如今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和战略性,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尽管这个制度尤其是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定能有适当的位置。
(三)加强师资,改革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聘用专业历史教师,即使兼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力求做到称职。历史教师要加强进修,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可指导学生办历史小报,收集邮票、纪念章,排演历史节目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四)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挂图、录像、幻灯片等历史教学设备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因而对历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学校在这方面应有积极的措施,可以分阶段逐渐添置。历史教师也可以动手自制一些模型、幻灯片,或搜集一些音像资料,包括自制一些教学课件。这些都是属于硬设备,另外像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历史著作、历史名人等软设备也要充分利用起来,课内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设备的功能,从而提高我们的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并由此引起的危害,是决不能漠然视之的,但也不能为此丧失信心。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从历史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历史教育“忧而不乐”的处境,必会变为“乐而不忧”的前景,对此我们信心百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