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主体意识,创新小学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歆

  摘 要: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主体意识 教育心理学 意见和建议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学习效果究竟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很重要的关系,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素质教育进一步指出人有三大要义,其中第一要义就是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一种关注主体性的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心理学分析
  
  1.意志因素分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其突出的特征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
  就小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年龄还小,思想还不成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老师、家长的责备。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外界的微小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学习的速度和增加错误的数量。正因为学习英语没有成为小学生们的内在需要,未能形成自觉求索的执着信念,广大的英语教师们就要扬长避短,不是单纯地讲一些大道理,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轨迹,创新英语教学,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主体性、主动性。
  2.情感因素分析。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的体现。我们知道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有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能诱发学生思维灵感,优化学习的认识过程和效率,是学好英语的强大动力。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而积极的情感正能给学生带来充分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因此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地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热情,逐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性
  
  1.从“主导型”向“指导型”转变。
  “以人为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主体”,要把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这种设计与组织不是以教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和组织,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环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思维空间、有发挥才能、挖掘潜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有困难、有疑问时,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从而实现教师从“主导型”向“指导型”的实质性转变。
  2.从“讲授型”向“合作型”转变。
  有学者认为,教师要“从一个80%的说教者转变成了一个95%的帮助者”①,要努力“发挥鼓动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更加关注于学生利用在校外千差万别的情况下获得的知识”②。师生合作、良好互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给教师的角色地位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认识到自己不只是讲授者和权威,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评判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上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不但要当好顾问和组织者,帮助学生解决讨论和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又要有效地组织讨论和交流,还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充当对话者的角色。通过讨论、交流、合作,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思维;通过交流与合作,加强师生之间交往,融洽师生关系;通过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消除学习英语的消极心理,从而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的状态走到“我要学”的状态,获得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
  
  三、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积极发展主动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正是现代英语教学的追求趋势。毫无疑问,课堂所设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最关键的,设计有效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善于学英语,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这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1.精心设置情境,进行愉快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学生要有主动性,就得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因此,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如笔者在教关于动物的某课时,设计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园场景,用电脑展示一幅动物园的图片,并且播放多种动物的声音。同时,邀请一些学生扮演角色,如有的扮演导游员,有的扮演游客,还有的扮演管理员……这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大家陶醉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快乐,使枯燥、机械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学生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很强,积极性也很高,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知识。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合作学习小组在英语课堂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40分钟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得到锻炼机会,自主参与教和学,积极分析思考,由他们自己从活动中找出得与失,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如在教句型“Where’s his home?”时,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我安排学生四人一组,进行问答操练:Where’s your home?My home is.../Where’s his home?His home is...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争相向对方提问,争相回答对方问题,变被动的学说为主动的操练,句型操练的频率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同时,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激发了你追我赶的上进心和主动性,使英语课堂体现了教学双主体,起到了良好的教与学效果。

  
  四、激励对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学的先进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通过教师的激励,唤醒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1.期望激励。
  教师对学生无论抱有何种性质的期望,都会有意无意地以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并在学生身上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过程中的“期望效应”已被专门的实验研究和教育实践所证实,它应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的一条心理线索。作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观念,那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抱有积极的期望,就会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学生,进而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挥期望激励,以此作为外力对学生学习活动起拉动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形成,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成功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也指出:“如果学校不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课堂内又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通过教学目标区别化、教学内容区别化、课堂问题层次化、课后作业区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区别化教学改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动手、动嘴、动脑,让每一名学生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我们倡导在英语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大胆交流就该得到表扬与肯定,无论答案正确与否。对此,教师要更注重纵向的激励,淡化横向的比较,在激励一个人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上进的信心;教师要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从一个评判者变为鼓励者,从一个冰冷的打分者变为热情的加油呐喊者,真正让学生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3.主体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表达自己才能的欲望。充分满足这种欲望,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和信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要根据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及创造性学习的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思维、讨论、反馈等活动和教师的引导、点拨、精讲、评价等教学活动,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且由于学生处于集体之中,大多数人积极思考、踊跃讨论的学习环境对少数人会产生强烈的暗示和同化作用,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当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攻下一道难题时,就会产生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够完成同样的任务的想法。教学中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会活跃学生思维,使得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还可以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没有发觉或发掘的潜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主体性。
  
  注释:
  ①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8:401.
  ②S・拉塞克,G・维迪努.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6:108.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6257.htm